Saturday, March 31, 2007

端午賽龍記(二) – 第一課操練

二月初六(324日) 

農曆新年前,香港仍是冬未之際,我在海岸邊跑步時,已經看見有龍舟隊冒著寒風在避風塘操練了。但我們這類業餘隊伍,通常不會太早開操,不過教練希望我們能盡量多練一兩課,所以待「山頭霸王」越野馬拉松一過,便開始了第一課的操練。訓練地點是西貢海,也就是端午節時的比賽場地,我們沒有自己的龍舟,練習時得要借用某航空公司龍舟隊的艇。

剛踏入農曆二月,乍暖還寒。雖然今年的氣溫反常地較暖,海水仍有點冷的感覺,天陰,午後還下了場大雨。隊中來了7位新隊員,6位從未划過龍舟,教練需要先講解一些龍舟的基本知識:例如划龍舟的船槳叫「橈」,艇手稱為「橈手」,「起橈」就是舉起船槳、準備開始划槳的動作;划槳時需要全身前傾出船舷之外,下手用力拉動橈柄之餘、握柄端橫把手的上手也要用力壓橈入水等等。划龍舟還有很多其他的學問,龍舟划法,各遵習慣,可以綜合為三種:「坐式」是最普遍的體位姿式,橈手坐於隔艙的橫木上,初學者如我們,用的都是坐式,好處是較易掌握平衡、減少行舟時阻力、縮短橈槳與水面距離,但橈槳吃水相對要深,也需要較大划力。第二種是「跪式」,橈手跪於艙內艇底特製的艙板上,靠挨船舷划水。最後一種是「立式」,比較少見,需要用長而窄的橈槳來配合。雖然自已也有划獨木舟的經驗,但划龍舟用的完全是另一套學問和手法,聽教練講解時,覺得挺新鮮。

新加入的隊員中,其中一位是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龍舟橈手S君。S十多歲開始參加龍舟比賽(「當童工」,他自己說的,哈哈),划了多年,想轉玩一下別的運動,於是便停了幾年。S的經驗,對龍舟隊的幫助很大,教練在指導我們一班新手的時候,S便帶領其他舊隊員繼續訓練S也是一位長跑好手,因為腳部了受傷,休息了幾個月。一個習慣了每天運動的人,要完全停下來一段長時間,的確是頗身癢難捱的,正如他說,能出來操練龍舟,正好有機會「發洩」一下。

兩個小時的練習很快便結束,雖然是第一課,新隊員的進步也很快,在舊隊員的帶領下,作為一個龍舟隊,整隊的合作性和速度,已見雛型了。教練還說,如果我們進步快的話,還會教我們一種介乎「跪式」和「立式」的流行划法,以一膝跪船舷成小弓箭步式馬步,好處是更方便發力加速,不過也有壞處,就是很容易失平衡而翻艇。

我們的龍舟隊是男女混合隊,而且女隊員比較多。我們不能參加女子組的比賽,只能與其他全男班的龍舟隊比賽,體力方面先天上已經吃了虧。不過大家參加龍舟隊的目的很明確:主要是為了團隊精神和隊友間的情誼。爭取名次嗎?努力以赴、盡力而為吧!

Friday, March 30, 2007

端午賽龍記(一) – 緣起

 

體育競賽之中,若論對合作性和團隊精神的高度要求,龍舟競賽一定是首五名之內。隊制運動如足球、藍球等,講求合作和隊員的互相配合,但也講究其中要有幾位技術特別突出的隊員,肩負進攻取分的任務,而其他隊員則全力配合。


龍舟原本主要只是華人社會的傳統節日活動,但作為一種體育競賽,近年亦逐漸普及到歐美國家,香港每年的國際龍舟邀請賽,亦不少外國隊伍參賽。國際奧運的比賽項目中,隊制划艇與龍舟競賽的性質比較相似,只要有一位隊員配合不上,就會出現與隊友碰槳的情況,繼而擾亂了整體的節奏;隊制划艇,亦不能只靠幾位特別強壯的艇手,所有隊員都需要有大致相若的實力。但比較之下,龍舟競賽的要求,似乎就更多:以「中龍」來計,一艘龍舟有22個艇手,而且每一排的左、右槳,分別由兩位艇手控制,要做到整體的合一性,難度就更加高。

自己雖然一向都有參與體育運動,但只限於遠足、跑步、自行車等依靠下身力量的運動,主要因為自小上身力量都很弱。划艇這類需要上身力量的運動,只嘗試過獨木舟,參與競賽,則從未想過。雖然朋友曾經邀請過參加龍舟隊,自己亦一一婉拒了。

去年年初,一群網上遠足討論組的會友,通過網上聯繫,發起組織了一隊龍舟隊,自己也未想過會參與,但作為對他們的支持,我亦參加了支援、攝影和打氣的工作。大部份的隊員都是第一次參與,在義務教練Samson的悉心指導下,都很努力操練。其實大家都知道,以自己的經驗和實力,以及男女混合的組合*,根本沒有機會取得任何獎項,但大家都抱著「志在參與,全力以赴」的精神。端午節當天,雖然龍舟隊在初賽已被淘汰,但大家都覺得,在訓練和比賽中建立的團隊精神和隊友間的情誼,比任何獎項都更加難能可貴。他們每一次的練習和比賽,我也有到場支援,因而亦深深感染到這種精神和情誼。

比賽完結後,龍舟隊員們和到場打氣的會友在看台的歡呼和慶祝,竟然比現場任何一隊都來得開心和熱烈,不知情的旁觀者,還以為我們是得勝隊伍呢。對於來年是否再組隊出賽,大家都有點不肯定,一來教練未能確定是否能抽出時間,因為Samson本身也是一隊專業龍舟隊的成員,只能在自己訓練時間之外抽空指導我們;二來組隊參賽,對每位隊員來說,都是一種承諾,要盡量出席每次的訓練之外,亦要確保比賽當日能出席,否則整隊都會受到影響。


今年農曆新年剛過,龍舟隊組隊的事又在網上重提了,難得教練也有時間,於是龍舟隊又再次組成了。可惜有幾位去年的隊員,因為工作或學習關係,未能出席訓練,只能退出,所以今年未能原隊上陣,招募新隊員方面,亦花了一點時間。經歷了去年支援龍舟隊的經驗,其實自己也有點心癢癢的,於是報了名當後備隊員。最後因為人數不足,結果我變成了正選,成為龍舟隊中「最年長」的隊員。


(圖片:去年西貢端午盛況)
-------
*混合隊不能參加女子組的比賽,只能與其他全男班的龍舟隊比賽。

Wednesday, March 28, 2007

木棉花開

路旁的木棉樹又開花了。雖然離開學校已經多年了,但每當看到木棉開花,總會勾起一些中學生涯的回憶。

中學年代,校舍籃球場的兩邊有幾棵高大挺拔的木棉樹,每年到了三月中左右,原本光禿禿的枝椏,會逐漸變成一團團的火紅。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在提醒大家:春天到了。校工阿嬸會收集掉下來的花朵,串起來曬乾,用作煎熬「五花茶」的材料;無憂無慮的中一級師弟們,則喜歡把花朵當做毽子來踢;一年一度的木棉花爭奪戰,就此揭幕。初中年代的我,對木棉開花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可能因為我怕冷,春天到了,終於可以脫下臃腫的校褸和毛衣,換上輕便的短袖衫,兼且可以享受碧波暢泳的夏季,也不遠了。

不過對於高年班的同學來說,木棉花開,卻沒有半點興奮,因為這表示考試季節又到了。會考班的同學,更是或正在「模擬考試」的試場中拚命,或已開始長駐圖書館溫習室,為五月的會考努力了。

木棉又稱紅棉、英雄樹、攀枝花、烽火樹,皆因 開花時,「花紅簇擁破春寒,滿掛枝頭百尺竿」。紅棉喜鵲圖,是嶺南派國畫家喜愛的題材。傳統上喜鵲寓意喜事來臨,木棉在春初(農曆)二月開花,加上喜氣洋洋的鮮紅色花瓣,被嶺南人視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紅棉加喜鵲,就是「喜上加喜」了。按中國人的傳統,畫家都喜歡在畫作中把一些寓意吉祥、但在自然界中又沒有什麼牽連的東西拚合在一起,濃縮於一圖,但原來「紅棉喜鵲」的組合,卻不是堆砌出來的,因為中學時籃球場旁邊的木棉樹上,就有一個很大的喜鵲窠。由中一到中三,課室都是面向球場,紅棉喜鵲的真實畫面,每年都會看得見。

學子情懷,已是遙遠的回憶,不我仍記得,某個木棉花開的季節,當我們正在為會考拚搏的時候,一位很受尊敬老師對我們說,「只要努力以赴,不需要太介懷一時成績的高低,現時每一分的努力,將來總會有回報的。」

________
參考資料:
木棉Bombax malabarica L. [Gossampinus malabarica (L.)Merr.], 木棉科(Bombacaceae)落葉大喬木,莖幹挺直,側枝近輪生,略水平伸出,掌狀複葉,59片披針形小葉。花腋生或近頂生,於枝條末端成簇,春天開花,花色橘黃、橘紅或深紅,花瓣5 片,肉質,雄蕊約70 80 個。卵形的木質蒴果 5 裂,成熟時縱裂,露出絲狀棉絮,即是木棉花,包裹著黑褐色小種子。

木棉原產印度、中南半島、華南及澳洲等地。除可以作觀賞外,棉絮可作枕頭的填充材料,根、莖抽取物可用做收斂及鎮痛劑,汁液可治療痢疾,根皮、莖皮和刺磨成粉製成藥膏可治療粉刺。曬乾的花,可以用來泡茶、煲湯、入藥,是廣東涼茶「五花茶」的主要材料之一。

Tuesday, March 20, 2007

雷利山頭霸王2007越野馬拉松(下) – 勁抽一族

緊張的心情一放鬆,兩位隊友的大腿肌肉便開始「勁抽*」了,但離開到達晚上紮營的營地,還有4個檢查站,我們必須抓緊時間繼續前進。兩位隊友稍作休息後,便一拐一拐繼續向前,先登上陡斜的九龍坑山,再急降下沙羅洞,在鴉山再次穿林越棘地到達洞梓。隊友在途中繼續間歇性地抽筋,不過都能忍痛繼續一步步地前進。幸好洞梓已是今天賽程的最後一個檢查站,再沿汀角路走2公里的公路,6時前便到達了營地 - 鸕鷀田附近一個名為「大草原」的休閒農場。 

鴉山的密林,亦害苦了不少參賽隊伍,令他們找不到出路,包括了早前曾經在鶴藪一起共患難的三個隊伍:有兩隊再次迷失,繞上了黃嶺南脊才找到路下山,發足狂奔之下,結果在檢查站關閉前2分鐘才趕到;另一隊則有隊友在密林中失足扭傷了腳踝,被迫要退出第二天的比賽。其他被困的隊伍,則趕不及在指定時間內到洞梓檢查站,而被中止繼續比賽了。

今年的營地面積比往年細小了很多,而且有一半是凹凸不平的黃泥地,百多個營帳營貼營地擠在一塊,被分配在營地中間紮營的參賽者,幾乎連回到自己營帳都有困難。不過也有改善了的地方,流動廁所設施十分充足和乾淨,並竟然沒有異味;煮食的地方也很大,照明充足,取水方便,不像以前般要擠在一個黑暗的角落開餐。不過最令人驚喜的,是這麼多年來第一次破天荒地在營地有熱水淋浴設施,不過排隊的人太多,我還是放棄了。

我們一隊準備的晚餐,是臘腸冬菇蝦米飯,還有娃娃菜湯,及飯後甜品腐竹糖水,在這樣的環境下,都算是豐富了,因為我們必須考慮到只能用輕便及易於攜帶的原材料。我剛拔了智慧齒,傷口還未復原,咀嚼不方便,香噴噴的臘腸飯無福消受了,只能吃即食薯蓉(方便馬鈴薯泥)了。'


第二天清晨5時半便要起床,因為6時45分便要離開營地。大會用旅遊巴士載到4公里外的烏蛟騰繼續第二天的比賽。第二天的比賽,幾乎完全是考驗參賽隊伍的體能,因為所有的檢查站都很容易找到,但全程都要在山嶺之間急上急下,猶如跑山大賽。我們的組別一開始便要登上橫嶺的主峰,西麓的山路崎嶇急陡,經過昨天的衝刺,隊友的大腿肌肉仍未復原,所以寧可多走一公里,經下苗田由較平緩的南坡登山。之後的下山路和平地,隊友們竟然大發神威,可以急步前進,衝向荔枝窩村,追回了不少時間。不過在登上分水坳時,一位隊友的體力忽然急降,只能緩慢地登山,最後在1時45分左右到達降下坳的終點。一大班朋友早已在終點列隊等候我們衝線,令我們十分感動。
 
與以往參加過的「男子組」賽事相比,「競賽體驗組」可算是輕鬆。我們的體能水平未能讓我們取得什麼好成績,但最重要的是,大家可以樂在其中地享受一次比賽的過程。以考驗大家的意志,以及發揮團隊合作精神、互相扶持等方面來說,我們更是超額地達標了。至於下一年,若不是早答應了前隊友會組隊再參與一次「男子組」賽事,我會積極考慮再次參加「競賽體驗組」的。





────────────
* 勁抽:(港式俚語) 雙關語,可指「十分厲害、能幹、搏擊技術了得」,亦可指「嚴重的肌肉抽搐痙攣、抽筋」
 
 

雷利山頭霸王2007越野馬拉松(中) - 老貓燒鬚

天氣雖然密雲,且潮濕有霧,但因為還算清涼,反而很適合比賽。首4個檢查站,一切都很順利,翻過了屏風山,在鶴藪水塘吃完了乾糧,準備向第五檢查站 - 山火瞭望台進發。要到達山頂的山火瞭望台,地圖上有幾條路,最明顯的是郊遊徑,但要先翻過一個山崗;另外一條比較直接,但亦比較崎嶇。隊長建議選用直接但較崎嶇的路線,這條小路比較隱蔽,我年前曾經走過兩次,知道隊員們的能力應該足以應付,於是附和隊長的建議。但是以前走這條小路時,兩次都是沿反向走,即是由山火瞭望台走下山往水塘,所以今次需要細心辨認上山方向的入口。

終於找到了登山的路口了,但發覺跟記憶中的有點不吻合,正猶疑間,另外三隊由相熟朋友組成的隊伍亦到達,也準備從這路口登山。這幾位朋友也是遠足活動的老手,所以我便不再猶疑了,帶頭沿山徑上攀,隨後有幾隊經過看見了,亦尾隨我們登山。急攀了一段後,山路的情況越來越不對勁,要不斷要撥樹踏草而行。起初以為只是少人使用,所以變得雜草叢生,但漸漸發覺兩旁景物完全沒有印象,而且方向亦偏離了。拿出地圖詳細對照兩邊的環境,原來我們錯入了另一條荒僻小路,正沿著一個偏離了目的地方向走。因為當時已經攀到了半山,如果往回走再沿另一條路登山,時間肯定不夠了,而現時的小路也能能到達目的地,只是要多拐幾個大彎,多走兩個山崗,以當時路的荒僻情況看來,亦會頗費氣力。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大家都贊成繼續往上走。

路跡,在茂密的灌木叢中時隱時現,我只能憑平時行走荒徑的經驗辨認。還有45分鐘檢查站便要關閉了,我們必須要在此之前趕到,否則就會被取消繼續比賽的資格。時間越來越緊迫了,大家都很心急,也顧不得手臂被樹枝雜草割出一道道淺淺的血痕,不斷加速、撥樹穿林地上攀。到了崗頂,還剩25分鐘,穿出叢林一看,眼前竟還有另一個高崗,大家都氣餒了,雖然都是抱著志在參與的目的而來,但在這樣的情況下翻船,總有點不甘心。不過「既來之,則安之」,雖然機會已很渺茫,但都盡力而為吧。我們還說笑,幾隊人都已不是登山「初哥*」了,竟然如此「老貓燒鬚」,以後不敢在登山界混了。

「山頭霸王」越野馬拉松的其中一項要求,就是參加的隊員,需要全程背負著一些大會指定的個人和隊伍裝備和物資,包括了營具、炊具、食物、食水、禦寒衣物、急救藥品、求生工具等等,不得接受任何外來支援(包括不可在途中添置),除了是考驗體力,同時也是為了安全,萬一在比賽過程中真的出了意外受傷或迷失,在被大會搜索隊找到之前,這些物品都是很有用的。這些物品都有一定重量,有意爭取名次的隊伍,會想盡辦法「減磅」:有的會花錢購置特別輕巧的裝備,有的隊伍則以「捱得苦」搭夠-寧願捱餓捱冷,只帶很薄的衣物和營帳、很少量的食物等等。我們這些「志在參與」一族,既不會令自己不勝負荷,但不會太刻薄自己,每人一般都會背負25~30磅的裝備和物資。

背負25~30磅的重量登山,還要連走幾十公里,需要一定的體能和韌力。我們一行人,揹負著行囊在茂密的山坡上急速上攀了個多小時,已有疲態,有隊友的大腿肌肉已開始有抽搐的跡象。雖說是盡力而為,但大伙們依然抱著不輕易放棄的精神。終於攀上了最後一個山崗,下面就是直通下一個檢查站的山脊路了,大家不禁歡呼,但也不敢放鬆,因為我們只剩下10 分鐘了,前面還有接近1公里的山路。我們開始起步跑,想不到大家竟然還可以背負重量以跑馬拉松的速度奔馳。到達檢查站時,一看手錶,離關閉時間只差3分鐘,原本看起來十分渺茫的目標,全靠大家不放棄的精神,我們一起做到了。

────────────
*初哥:(粵語) 缺乏經驗的新手,菜鳥

雷利山頭霸王2007越野馬拉松(上) – 出發!


「還有25分鐘檢查站便關閉了,我們盡力而為吧。」剛上完一個山崗,穿出叢林,望著面前又是另一個山丘,大家唯一的希望都幻滅了。其實大家今次參加比賽,都是抱著志在參與的目的,只是想不到在這樣的情況下趕不到檢查站被DQ*,有點不服氣

317日,早上7時半,粉嶺火車站旁的公園球場,碰面的很多都是相識的山友,大家齊集這裡,都是在等候兩日一夜的國際雷利「山頭霸王」越野馬拉松的起步儀式。這是一項富挑戰性的越野比賽,挑戰耐力和體能,參加者當然是為了爭取高的名次,但也有不少是像我們一樣,考驗自已的山藝技巧、耐力和意志之外,更是為了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山友,共渡難忘的時光。各個組合,都是以兩人為比賽單位,只有「體驗組」容許最多4個隊員參與。人多,可以說是「好辦事」,但同時亦更加考驗團隊合作精神。

因為往年一起參賽的隊友請不到假,本來已放棄了參加了今年「男子組」的賽事,後來得朋友的邀請,成為了另一隊「競賽體驗組」的4人隊伍的一員。出發前幾分鐘,大會才公布各組第一個檢查站的GR**,大家第一時間根據坐標在地圖上量度出位置,號聲一響,便各自向著自己組別的檢查站進發。第一個檢查站(CP1)GR是「KK070907」,在地圖上一查,是「老圍」,一條古老客家圍村。鄉村裡的小路一般十分混亂,看似四通八達,其實很多都是私人地方,地圖上有的路,也不一定可以通過,村內又多惡犬,所以設置在鄉村內的檢查站,會難倒不少人。不過因為「老圍」是香港著名的古蹟,所以難不到大家,不少人還興致勃勃地在古蹟前拍照留念。

「競賽體驗組」的路線屬於中等難度,路線長度約為35公里,中途每個檢查站,基本上都有明顯的山路可以到達,所以只要有一定的地閱讀圖和定向技巧,加上足夠的體能,基本上不會出什麼亂子。我們的策略是:「只走明顯山路,不試不肯定的小徑」。因為大會並沒有限定要走什麼路線,抄荒僻小路走捷徑,原本就是這類比賽的致勝之道之一,如果參賽者很熟悉當地地形,那是很有利的。但如果不熟悉當地,就只能憑看地圖判斷,問題是,地圖上雖然記錄有小徑,但實際的路況如何,是否仍然暢通,一概不知。決定了走捷徑,有三個可能的後果:一是可以省回不少氣力和時間;二是路很崎嶇難走,時間省了,但代價是耗掉不少不少體力;但最壞的可能是,走了一半,才發覺路已中斷或湮沒,被迫要走回頭,浪費了時間,白白也耗掉了體力。當然,還有更壞的,就是山路根本不明顯,似有還無,甚至最後湮沒在茂密的叢林中,人在其中迷失了,被困著走出不來。趕不及在指定時間內到達檢查站,就會被中止繼續比賽了。在前一年的比賽中,就發生了上述最壞的情況:20多隊參賽者,在第到達二個檢查站之前被困在一個叢林中達5小時,大會要出動搜索隊拯救。所以,一時錯誤的判斷,便會「全盤皆落索」。

────────────
* DQ(比賽術語) =Disqualification,被裁判取消比賽的資格
** GR=Grid Reading,網格讀數,網格座標。網格是指地圖上為方便標明位置而虛擬出來的兩組直角相交的直線所構成的座標網格

Thursday, March 15, 2007

Happy St Patrick's Day

由預科到大學畢業的求學生涯,我都是在愛爾蘭─ 一個在歐洲大陸以西盡頭處的翠綠島國 ─渡過。畢業後回港已經多年了,一些愛爾蘭的重大節日,香港人不會慶祝,我也已經慢慢地遺忘了。若不是Blog友小至提起,我也忘了這個周未(317)就是愛爾蘭人最重大的節日-St Patrick's Day(聖派克節),愛爾蘭語是Lá Fhéile Pádraig

這個節日慶祝的是什麼?在我未介紹之前,大家可能已經猜到是與宗教有關,而且是紀念一位聖人的。對了,這一天就是紀念一位天主教的聖人St Patrick。愛爾蘭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國家,而St Patrick是愛爾蘭的守護聖人。相傳生於公元373年的St Patrick原為英格蘭人,16歲時被擄走帶去了愛爾蘭當奴隸,在Antrim縣牧羊6年之後逃回英格蘭,之後跟隨父執輩成為了傳教士,並回到愛爾蘭傳教,令不少愛爾蘭信奉了天主教。傳說St Patrick把島上的蛇都驅趕到海裡,所以現在愛爾蘭是沒有蛇的。

根據記載,St Patrick493317日逝世, 這一日便成為了他的紀念日。其實他並沒有正式被教廷任何一位教皇封聖,但17世紀開始,他在愛爾蘭以及愛爾蘭人移居的地區的天主教徒中,以至英國和北美洲的東正教會中,都被尊崇為聖人。

愛爾蘭在脫離英國統治獨立時,亦把這一天定為愛爾蘭的國慶日。因為St Patrick在愛爾蘭傳教時,喜以愛爾蘭常見的三葉草來比擬聖三一(Trinity,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一體)三葉草又成為了愛爾蘭的國花,甚至是非正式的國徽。

愛爾蘭是一個受大西洋洋流影響的島國,經常潮濕多霧,這樣的氣候令島上綠草如茵,所以又有翡翠島」之美名。可能因為這樣,天下間沒有一個民族比愛爾蘭人更喜愛綠色的了,所以在慶祝St Patrick's Day 時,一切都以綠色為主調:愛爾蘭會戴上一束綠色的三葉草,穿上綠色的衣物或戴綠色帽不用說,連食品生產商都會特別為這天生產一些染成綠色的食品,酒吧亦會供應染成綠色的愛爾蘭地道啤酒(MurphysSmithwicksHarpGuinness) 愛爾蘭威士忌 愛爾蘭咖啡及忌廉酒(Baileys Irish Cream) 。以愛爾蘭人熱愛杯中物的個性,喝個酩酊大醉,也是慶祝方式之一。

不單是愛爾蘭本土的人會慶祝St Patrick's Day,移居海外的愛爾蘭人亦會大肆慶祝,尤其是有大量愛爾蘭裔人的北美洲和澳洲。慶祝St Patrick's Day的另一必備節目,就是St Patrick's Day大巡遊,盛裝的巡遊隊伍,像巴西的嘉年華般地在市中心的大街上巡遊。舉行盛大巡遊的,除了是愛爾蘭首都Dublin(都柏林) 、其他大城市如CorkLimrickGalwayWaterford等,和仍受英國管治的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Belfast)之外,還有許多愛爾蘭裔聚居的北美城市。全球最盛大的St Patrick's Day巡遊是在紐約市,其他北美和澳洲城市如DallasClevelandMontrealBostonHoustonChicagoPhiladelphiaPittsburghDenver DetroitTorontoVancouver Sydney 等,也是不惶多讓。

我對酒精沒有興趣,但對於愛爾蘭人的友善熱情愛爾蘭壯美的自然景色、節日大巡遊的熱鬧景況,倒是念念不忘。在遠方的愛爾蘭朋友們,祝你們有一個快樂的St Patrick's Day


Beannachtaí na Féile Pádraig oraibh !



Thursday, March 08, 2007

拔智慧牙(下)

很多的害怕,其實是來自誤解或不了解。牙醫詳細向我講解了對付那特長牙根的智慧牙的難度和策略,但也向我保證沒有什麼風險。只是自己從未脫過智慧牙,從朋友處聽來的經驗又是不大愉快,才不免有點擔心。

早上吃了個特別豐富的早餐,把口腔清潔乾淨後便去見醫生。醫生特別預了個半小時的手術時間,也安排了兩位牙科護士協助,面上更放滿了一包包消毒了的、各種形狀的牙科手術工具,並由護士對我口唇附近作了大範圍的消毒,這樣的陣勢令我有點緊張。

接著是一如以往補牙的程序:打麻醉針、清洗口腔。接著的程序便有點不同了,只見醫生用牙鑽不停地鑽鑽鑽,又用另一支工具不斷地撬撬撬,吸滿血的消毒棉紗不斷地從口中拿走...
局部麻醉的手術,很多人不敢面對,因為令人不安之處,就是你知道、甚至親眼見到醫生正在幹著什麼,但我卻沒有特別抗拒,皆因已是經驗豐富。四歲時撞破了額角,傷口癒合得不理想,定時要到醫院剪除壞死組織,後來決定縫針,是局部麻醉的,護士只用布蓋住我的眼睛,醫生在剪剪縫縫,知道得一清二楚,我媽說我一點也沒哭,只顧和護士說話。7歲玩耍時被堂姐手中的剪刀插到了左眼,眼角膜被剷起了一小片,要做小手術移回原位,手術時,就眼晶晶地看著手術鉗在眼前晃來晃去。最近的一次,是年前撞爆了眼角眼眉的位置,又要縫針,今次終於實實在在的看到醫生手上的針線,是如何地左穿右插了。

...其實一點也不痛,不過可能因為緊張,手心、背脊都出了點汗。忽然「卜」的一聲,牙冠終於與牙根分離,接著便是要處理牙根部份了。醫生繼續鑿鑿撬撬,感覺到頜骨上忽然一鬆,牙根也拔出來了。拔牙不痛,反而縫針比較痛。因為牙肉割開的傷口頗長,需要縫6針,有2針要插得很深,麻醉藥的效用似乎蓋不過痛楚。完成手術後,原來已過了1小時。

手術比計劃中順利,手術期間不覺難受,只有縫針時有點痛。有人說口部會因張開太久而僵硬了,我也感覺不到,可能是醫生的技術很好吧。醫生特意給我鏡子,讓我看看他的手藝:原本智慧牙的位置,只見到牙肉上一條黑色大蜈蚣(縫傷口的線)

拔出的智慧牙.齒冠頗大,牙根粗肥,相比之下,感覺上牙根反而不算太長,雖然由牙冠到牙根尖,足有3厘米(超過1吋)。醫生問我要不要留下拔出了的牙齒做紀念。「醫生,我是沒有收集人體殘骸的癖好的。」我說。原來我還有心情說笑呢,很好


.

Wednesday, March 07, 2007

拔智慧牙(上)

有沒有想過,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害怕可以是源自一些莫名其妙的譩想,但更多是因為一些深刻的經歷。大家都會怕死亡了吧?但是,沒有多少人真正經歷過死亡,而又可以講出其中的經驗會是如何?一切的害怕,都是源自猜想罷了。我會害怕失去健康,但我不肯定,到底是害怕患病後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多些,還是害怕病魔的折騰多些。

對於很多女士來說,老鼠和蟑螂,是他們的惡夢;第一時間驚呼趕奔,是最自然的反應。男士中懼怕老鼠蟑螂,也曾見過,雖不至於大呼小叫,但亦會盡辦法敬而遠之。我對這些小動物,沒有什麼特別感覺,如果牠們闖入了我的範圍,我還是會將之驅逐,主要是基於衛生的理由。

有的朋友害怕辛苦,要大熱天時去登山遠足,不如要了他們的命算了。跑步也很辛苦,對於他們來說,馬拉松更是無法想像的事,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定會在途中氣絕身亡;鼓起勇氣試過一次的,因為經歷過練習及比賽當中的辛苦,以及賽後雙腳的痛楚,都發誓「只此一次」。我其實也不太喜歡辛苦和痛楚,但登山遠足和跑步給我帶來的得著,令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怕危險是人的天性吧,因為危險是會有機會帶來痛楚、傷害、甚至死亡。但不少人喜歡冒險,為的是享受腎上腺素水平高漲時的興奮感覺。在野外活動時,有時需要面對攀越危崖險地的情況,有朋友喜歡選最難最險的位才上,挑戰自己能力和膽識,但我的宗旨是:「可避則避」;非不能也,實不為也,不作無謂的冒險,是值不值得的問題。但如果是必須要克服的,我亦會照攀如儀。

不問不知,原來不少人會害怕見牙醫。我倒沒有所謂,由小至大,箍牙、自行車意外撞斷了門牙、蛀牙、洗牙,見牙醫的次數,直追見家庭醫生的次數。一向覺得見牙醫並非什麼大件事,直到兩年前,牙醫建議我拔掉智慧牙。他發覺我的智慧牙橫生,因為位置的問題無法有效清潔,所以開始蛀蝕。更嚴重的問題,是我智慧牙的牙根出奇的長,足有一英吋有多,據牙醫說,牙根長度通常和身高成正比,我是應該有6呎高的(很明顯我沒有,我爸也沒有,但爺爺好像有)。牙根這般長,還打橫生,杜牙根無可能,拔除的難度也很大,可能是這原因(辛苦度與價錢不成正比),牙醫建議我自行到醫院拔除,他只會替我作暫時性的修補,給我兩年的時間安排拔牙。

兩年過去了,我始終沒有安排拔那智慧牙,忙碌沒時間不是主要原因,一拖再拖,直至修補牙齒的填料都脫落了,才不得不再去見牙醫。原來我害怕的,是拔智慧牙!

這次不能再拖了,牙醫在再次檢查過後,亦應允了親自替我在醫務所操刀。對,是操「刀」,因為一般「鉗拔」的方法無法對付那特長牙根的智慧牙,故要先用刀切開牙肉,鑿去齒冠,然後再想辦法挖出牙根

各位,明天就是「行刑」的日子了,祝我好運吧!


(網上圖片)

Monday, March 05, 2007

天山童姥 vs. 傑斗

有一位不算太熟的朋友J君,天生一副孩子臉,相貌比實際年齡年輕起碼十年。朋友都知道他會介意別人提及自己的實際年齡,只敢在背後戲稱他為「天山童姥」。「天山童姥」是金庸筆下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人物,修練消遙派的「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內功,雖說青春不能常駐,但每隔三十年會返老還童一次,九十多歲的老人家,可變回小孩子的身段和面孔。能擁有比自己實際年齡年輕的容貌,似乎是每個人的夢想,應該會很快樂,但事實不一定是這樣。

「天山童姥」的封號,很多時候是隱含著一種年齡歧視,因為它要突出的,並非對年輕臉容的讚賞,而是對背後真實年齡的揶揄。與看來比自己年輕得多的同齡朋友交往,男士一般不認為有什麼問題,但很多女士會覺得是一種壓力,因為相比之下,會特別顯得自己年紀大、又或者保養得不夠好。羨慕讚嘆的背後,往往是絲絲的妒意。

也許是這樣的原因,J君比較喜歡跟較自己年輕的朋友來往,外表看來年齡相若之餘,生活經驗比他們豐富,亦讓他自覺有一種優越感,而且他本身性格開朗,亦能緊貼潮流,基本上填平了之間的「代溝」。可惜事與願違,當年輕的朋友知道他的實際年紀後,莫說羨慕,連嫉妒都沒有,只有嘩然,有的甚至忽然嫌他太「老餅」,無法再像以前般「摟頭摟頸」地嬉戲。「天山童姥」的封號,從此流傳江湖。

我們看一個人的年紀,基本上可以用三個指標:生理,心境和年歲上的。J君的生理指數(外貌、健康、活力等)比常人優勝,在心境方面亦努力增值(保持開朗、緊貼年輕人的潮流),唯年歲的增長速度不可逆轉。J君屬於積極型的「天山童姥」,只要能對別人的揶揄一笑置之,會是個快樂的「童姥」。相比之下,有些人雖然年紀輕輕,卻已歷盡滄桑,心境蒼老,人生觀消極;生理和年歲同步,但心境卻超前了很多,可算是另類的「天山童姥」。

天生容貌不易變老的人,畢竟不多,現代社會中,外貌與實際年紀不符的,大部份是另一種類型:生理和年歲同步,心境卻停在某一個階段。年紀大的,可以叫做「老頑童」;年紀不太大的,以最近很流行一個名詞來形容,就是「Kidult」,中文譯做「傑斗」。Kidult是個新興的混合詞,Kid加Adult,便成了Kidult。此字最早見於1985年《泰晤士報》上一篇廣告文章,是英國廣告創作人的發明,當時的意思,是泛指兒童、少年人及年輕的成年人。

發展到現在,Kidult一詞又可以有兩方面的含意:一是人細鬼大、愛扮成熟的小孩子,一是「大唔透」的成年人。近年社會上所謂「成人孩童化現象」的冒現,Kidult多被用來形容後者。成人孩童化,正面來說,就是成年人永遠保持好奇心、童心不泯的心態。反面的意義,是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拒絕長大、逃避責任、將受保護的孩童期無限延長。

Kidult的定義其實頗混淆不清,但一般可綜合為「以大人之軀盛載小孩之心」或「心理上長不大的成年人」。如何辨認Kidult?普遍年齡超過25歲,但生活態度、意念行為、喜好卻停留在10-15歲之間。其他「特性」還有:熱衷年輕人文化,很多是中產,擁有購買力,性好沉迷,有收藏癖,工作上不喜歡承擔管理的職務,生活上喜歡自由自在、率性而行,努力忘卻現實的繁複與滄桑,以保持曾有的純真。

不少人會覺得,Kidult是在有經濟能力時,彌補童年時的遺憾,又或者在童年時因家境學業等原因,沒有足夠時間玩樂,長大後要補償失去的童年生活。有人批評Kidult年近三十歲仍然吊兒郎當,不務正業,沉迷「細路仔」玩意,是不應該的,應以家庭、事業為重。社會對Kidult的評論,似乎還是負面的多。

我自己的看法,就比較正面和簡單,Kidult文化反映的,只是新一代人追求個人自由和選擇的價值觀。社會的新一代普遍遲婚,即使結了婚,也普遍選擇不生小孩,所以可以較自由地依照個人意願選擇生活的方式,不像上一代,三十歲仍未結婚生子的便是怪物,無拖拍的更加是被當做異類,甚至被懷疑是同性戀。熱衷年輕人文化、喜歡收藏、鍾情於電玩漫畫等,只是其中一些選擇;旅行、運動、攝影、園藝、飼養動物,也是不少Kidult的愛好,亦可以很有節制。也許他們沒有家庭或子女的負擔,可以投放更多的時間或金錢,才給人一種沉迷的印象。

保持開朗愉快心境,我想會是大部分人的願望吧,只是生活和家庭責任的壓力,往往能把人的個性和生活態度扭曲。也許Kidult們所受到的壓力較輕,容許他們保存自我的個性,可以像小孩般的開朗活潑、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不受拘束,有夢想有童真,亦有多餘能力和時間去嘗試新事物。

不管「天山童姥」還是「傑斗」,還是肩負家庭擔子的父母們,能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堅持開朗、積極的生活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心境年輕,外貌與實際年齡,又有什麼關係?


渣打香港國際馬打拉松2007

今年繼續了參加了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的全馬賽事,雖然天氣潮濕和較高溫,我卻很意外能夠取得比較滿意的成績。但同時亦很不開心,因為聽到多位跑手因抵受不住濕熱的天氣,28人送院,4人需要留醫,有一位還危殆,衷心希望他能大步檻過。

因為撥錯鬧鐘,6時才猛然扎醒,到達尖東起點時,已經7時多。急忙去寄存行李,剩下來只有很少時間熱身。不過稍為慢跑一段,已熱得開始出汗。開跑後氣溫攝氏21度,本來不算太熱,但因為相對濕度為90%,加上無風,在這種「濕、熱、焗」的天氣下跑,容易消耗體力。我很慢熱,通常要跑過5K後才開始暢順,但今早就過了7K仍然有點不順,大汗疊細汗之餘,還感覺有少少累,並開始有點發燙。幸好今年水站特別多(今年大會的安排值得一讚),中途頻頻加水、加電解質飲品,加上濕水海綿擦面降溫,跑來也不辛苦。出了長青隧道後,開始有點風,在青馬橋上,還下起毛毛雨,頓時涼快起來,10K開始便跑得順暢起來了。


知道自己練習不足,只望時間不差過去年,所以不敢去得太盡,生怕自己未到30K就「撞牆」*,到了30K,剛好是3小時差一點。跑步是一分練習一分收獲,絕無僥倖,我練得最長的一課是30K,所以32K開始,我的腳便開始無力,快不起來了,右腳背的傷亦開始痛,不過幸好沒有抽筋,但只能很慢地跑。11點左右開始,天氣又開始變得頗悶熱,過西隧、上林士街天橋、落隧道,跑到添馬艦時,好像跑了很長的時間。但到了最後1K,竟然又有力再快起來,只是不斷地跟自己說:「不要抽筋,不要抽筋,不要抽筋…」。


很意外地,衝線時間竟比去年快了十多分鐘,只差28秒便平了自己05年的PB,因為今年我在起點排位排得比較前,如果計Gun Time**,甚至有機會是自己的PB呢。不過我也不會沾沾自喜,我的所謂PB,與其他跑友相比,簡直不值一晒。我只跑了三次全馬,第一年練習最勤力,但亦因為第一次跑,不敢衝得太盡;去年因求快心切,結果30K未到便抽筋;今年練得最少,但因為速度平均,反而不過不失。


經過幾次的經驗,發覺濕熱的天氣,對自己影響較少,反而寒冷天氣,會令自己體能流失更快。不過無論怎樣,足夠的練習和休息,並注意自已不要受傷,仍然是最重要的。


(網上圖片 (c)2007 K.S.Down - 局部 )

----------------------
*撞牆:在運動生理學中,當跑手跑到一定里數後,身體醣分接近耗盡時,會轉用脂肪提供能量,交接期間跑手會感到力不敷支,兩腿發軟、全身乏力、呼吸困難等感覺,恍如「死火」般的狀態,這種現象稱為「極點」或「撞牆」(Hit the wall)。


**Gun Time:鳴槍時間,即由賽會鳴槍時間開始計算,至運動員經過終點之比賽時間,亦即係「大會時間」(Official Time)。運動員經過起跑線及終點之個人時間,則稱為晶片時間(Chip Time)或個人比賽時間(Net Time)。比賽名次以鳴槍時間為準。

Sunday, March 04, 2007

廣東話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一個由全體網民合作參與編纂的網上資料庫,任何人都可以到維基百科提議加入某一項資料,在經過論壇上的公開討論後,假如一段時限都沒有反對,就可以開設一個新項。其他網民可以不斷地豐富及修訂該項資料的內容,維基亦會詳盡審核內容,確保資料沒有謬誤。


昨日用Google搜尋資料,無意中連結入維基百科,看到資料中竟然有廣東話口語,好奇之下,上溯到主頁看看,發覺原來是維基百科的粵語(廣東話)版本 (http://zh-yue.wikipedia.org/)。瀏覽過幾頁之後,差點噴飯。粵語版主目錄有一欄叫「正嘢」(Featured Content),驟眼一看,還以為是入錯了色情網站。「正嘢」欄的簡介是這樣的:

「維基百科嘅正嘢:正嘢係維基百科最正嘅嘢。呢啲係啲文呀、公仔呀之類嘅嘢,代表維基百科合作努力啲立立靚嘅成果。維基百科嘅所有正嘢都詳盡審核過,以保證佢嘅質素,可作我哋嘅榜樣。右上角一粒銅星就表示嗰樣嘢係好正嘅。呢一版有維基百科全部正嘢嘅連結, 同埋陳列每一種內容嘅一個正例。陳列度會久唔久咁換畫。請你亦睇睇下面其它嘅正嘢。」

作為一種方言而非正式的書寫文字,廣東話是否適合用來建設資料百科,我其實是採取開放的態度的。網上的世界畢竟有點不同,各地網民都很習慣和接受以口語行文,香港的網上論壇亦習慣了夾雜著廣東話。統計數目顯示全球有約八千萬的人口以粵語為日常使用的語言,維基增加了粵語版,亦表示了有一定數量的網民支持。何況維基標榜的是最自由參與的網上百科,質素、水平不夠的,自然會被網民們淘汰。不過在看過現時的維基百科粵語版之後,亦發現了一些問題。

且不說書寫粵語,標準的廣東口語究竟是否存在,亦是個疑問。建立資料百科的目的就是要分享,分享就需要有共同的語言,用我們日常慣用的口語溝通,問題應該不大,其中有一些用字上的差異,例如廣東話的「喺」與「響」,都代表「在」的意思,「畀」「俾」都是「給」,無論你是廣州人還是香港人,只要是「粵語人」,基本上都可以看明白。廣東口語中有些字沒法寫出來,又或者本字太生僻,現代已經少人知曉,但是慣用了的俗寫字總是有的,如果有本字或者已經約定俗成的俗寫字不用,而借用同音字甚至是白字,就有問題了。部分文章以「既」代「嘅」、以「比」作「畀」,我有位同事就表明,看這類文章,有時候反要花多點時間,因為需要把充斥著借用同音字和白字的句子朗讀出來,才猜到到底是在說什麼。

另一個比較令人側目的現象,就是刻意採用地區性的市井俚語,「正嘢」、「啱啱出爐好正嘅圖」、「換畫」、「無乜料到」一類的詞句在主要的版面隨處可見。老實說,粵語版中的文章,不少與繁體中文版大同小異,只是把「是」、「的」、「了」、「這些」、「那樣」、「什麼」、「東西」等字詞換成了「係」、「嘅」、「咗」、「呢啲」、「嗰樣」、「乜」、「嘢」。可能有人會因此質疑粵語版存在的意義,所以編纂者希望以特別一點的用詞,來標榜廣東話與正統中文的分別。初看好像很有趣,但資料性質的網站,文字過份刻意地庸俗化、市井化,是走火入魔了,其實也沒有必要。香港以外的「粵語人」,也未必看得明白。

不過,既然維基百科是依賴網民的參與而不斷進化,就讓我們給它多一點時間,讓網民的力量把它逐步地昇華吧。

-----------------------
得個知字:以下是一些已經是慣用了的粵語用字的俗寫與正字的對照,無必要刻意用回正字,但知道一下也無壞處。
「響」的正字為「向」,意即「在」「嗰」的正字為「箇」,意即「那」「咗」的正字為「著」,意即「了」「俾」的正字為「畀」,意即「給」「乜」的正字為「物」,意即「什麼」

Thursday, March 01, 2007

身教

最近在電視看到一個名為「有樣學樣」的政府廣告,有個乖巧的小男孩,有禮貌,有公德心,且樂於助人,最後他的自白是:「為什麼我會這樣做?因為我父母都是這樣的,我們是一家人嘛」潛台詞是提醒市民,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則,對下一代做好身教廣告的表達手法也許有點說教,但亦令人想到,到底是政府多此一舉,還是現代香港人的家庭教育真的是出了什麼問題,需要政府出面提醒


日前在某意式薄餅店進餐,我目睹了以下一幕情景:一家三代近十人,高高興興地來到餐廳,就在我的鄰桌坐下。雙鬢斑白的婆婆發覺自己餐具的碟子髒了,轉身看看後面的桌子沒有人,二話不說就把髒了的碟子跟鄰桌的對掉了。中年的兒子的看在眼內,不理自己弟妹、年幼的兒子和姪女外娚都在場,即時大聲地向著母親咆哮:「都叫過你不要這樣做,碟子髒了叫侍應換過不就行了,你自己不想用髒了的碟子,難道就要別人用?」同桌的家人若無其事,但全餐廳的人都望了過去,站在旁邊的侍應有點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反應,而婆婆就像個做錯了事的小孩,滿面通紅、極為難堪地低下了頭

婆婆的做法固然不值得認同(雖然很多香港人都習慣了這樣做),但做兒子的態度也叫人不敢恭維。自己父母和祖父母兩代人,言教之餘,亦很注重身教,不希望兒孫做的行為,自己不會做,最少不會在他們面前做。只不過我發覺,現在不守規則不顧公德的,不少是上了年紀的公公婆婆。華人社會的傳統,對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的不當行為,多採取忍讓的態度,一些老人家也許就因此持老賣老,漠視公眾衛生、爭先恐後、打尖插隊,也是經常有的。老人家如果自已在人前也行為不當,就難以令後生一輩信服。不過話說回頭,現代人敬老禮讓的精神,似乎亦買少見少,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老人家亦理直氣壯地與後生的「鬥爭鬥搶」。

時代的轉變,有些以前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行為,現在可能已是社會所不能接受,老人家一時難以改變,我們可採取婉轉勸說的方法。現代的教育心理學,也不贊成在大庭廣眾前嚴厲斥責子女,打擊他們的自尊,更何況是對待上了年紀的父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兒子的觀點是十分正確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值得認同。也許他認為自己需要執行身教,所以用最嚴厲的態度給子女指出他們祖母的不對,但其實同時他亦是在實踐著反面的身教:子女有樣學樣,將來對自己有什麼不滿,亦會不留情面地當眾喝罵。如果你是那個做兒子的,你會如何處理呢?

身教,就是以自己的實際行為作示範。

閩西客家土樓 – 東方的鄉村城堡


談論建築藝術,不一定要是雕樑畫棟、金璧輝煌的宮殿,精緻玲瓏的大富之家的院宅,又或者是形狀獨特、風格前衛的摩天大樓。鄉間農村的建築,講求實用之餘,亦注重樸實自然的美,可以從中看到民間工匠的智慧。

在福建西部與江西、廣東交界的永定和靖南一帶的山區,客家人繼承了遠古的中原地方的夯土建築技藝*,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生土做材料,建成了一座座既防風抗震、防火防潮、安全防衛,又冬暖夏涼、可聚族而居的土樓。這些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居建築,看似古樸笨拙,卻具有源自千年歷史的文化內涵,內裡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客家土樓起源於唐末宋初,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閩西現存的土樓有2萬多座,其中10座有600年以上,最古老的湖雷馥馨樓甚至有1200多年歷史,堪稱中原古代建築藝術的活化石,並且於04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客家土樓的規模亦有大有小,佔地面積最大的,達11,000多平方米;房間最多的,有800多間,最少的只有12間;樓高最少二層,最高的一座有五層半、高17米。土樓的形狀亦千姿百態,若詳細分類,可分成圓、方、五鳳、府第式方、日字形、目字形、曲尺形、凹字型、五角、六角、八角、八卦、半月形、橢圓形等20多種,但主要還是方樓、圓樓和五鳳樓(即三堂屋)三種。五鳳樓集中在永定的平原地區,方樓與圓樓主要分布在南靖、平和、詔安等縣的西部和永定的東部山區。山村土樓又以圓與方為多,且多數都是圓、方樓並存。

五鳳樓的形式,其實是中原四合院式居民在福建特定環境下演化出來的產物:把四合院廂房加高,後進正房變成高大的正樓,並把四面土牆圍合。由平原過度到山區,五鳳樓的防衛性逐步加強,結構構造更趨簡單,屋頂形式不斷簡化,漸變成方樓的形式。圓樓則是由方樓慢慢進化而成的,是土樓中最獨特、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客家土樓的結構,注重中軸對稱、以祖堂為核心,外側由堅厚的土牆(外環牆)圍合。圓樓一般只有一個堅固的大門,易於防守,之後是門廳,是出入通道兼聚會聊天的場所。大門多半是南向,門洞因此冬暖夏涼。門框和門檻,均以堅硬厚實的花崗石板鑲砌成;杉木門板多為十餘公分厚的硬杉木,外包鐵皮,門斗深深沉入地下或牆體。兩根雙向的門閂,長度至少比大門寬度加一半以上,從牆上長長的閂洞伸出來,即使被從門縫伸進的鋸子鋸斷門閂,仍然還會卡死大門。

土樓的外牆高大厚實,一般厚度在1米以上,有的甚至厚達2.5米。外牆用三合土夯築,極其堅硬,槍砲攻擊也不容易被轟垮。牆基的基槽亦深,以大卵石壘築疊砌,砌築時卵石較大的一端朝內,較小的一頭朝外,想從樓外撬開牆基,會非常困難。土牆底層和二層對外皆不開窗,第三層及以上亦只開小窗,把對外的洞口減到最少。

土牆之內便是房間,以同心環的形式建築,小型圓樓一般為樓高二至三層的單環式,中型的三至四層、大直徑單環或雙環式,大型的為四至五層、大直徑兩環甚至三環式。圓樓無論大小、層數多少、樓上樓下的房間,形狀大小都是一樣的。最外環的一樓是灶間,是做飯、用膳和會客的地方,由不立柱的迴廊(暢廊)連接。僅二層的小圓樓,二樓就是臥室;其他大部分都以二樓作倉庫用,稱「禾倉間」,存放穀物和家雜農具,對樓外是不開窗的。三樓以上是臥室,對外開狹小小窗,對內亦開窗。二樓以上各層的房間由外伸樑支撐的走馬迴廊連成一體,迴廊均立柱、設欄板,並設小披檐,放置雜物之餘更可遮護下層廊道。與門堂軸線垂直的橫軸兩端是公用樓梯,最少兩部,一般是四部。

所有的圓樓內天井上都有水井,即使閉門不出,也可以在樓內生活數月,極利於長期固守。天井地面以凹凸不平卵石砌成,卵石間的溝有令污水自動流入水溝的好處。而豬、牛圈則與廁所一樣建在樓外。

與大門相對的一間,一般是敞廳式祖堂,作家祭供祖之用。大的圓樓則往往在寬闊的天井圓心點建造方形的祠堂,兼作家族議事中心和學堂。多環樓亦把一層之祖祠中堂放狂中心點,外一環平房一般兩層,稍高於中堂,次外環不會超過再外一環的一半高度,如此類推。這樣的設計,使各座互相套含的環樓之間無擁擠感,營造了廣闊空間作視覺伸展和通風採光。一層層一環環的樓,高低有序的屋頂,呈渦輪狀或漏斗狀排列,形成十分悅目的視覺感觀。

圓樓的屋頂都非常平緩,多用青瓦,再在瓦脊上用青磚壓牢。土樓屋頂的特色,就是出檐都非常大,起碼在二米以上。特大出檐在樓內形成寬闊的迴廊,在樓外圍也形成了一圈沿牆之樓週走廊,雨水不至濕牆,兼且營造了牆外的建築空間。

從方樓到圓樓的進化,皆因與方樓相比,圓樓有更大優點:

1.房間分配平等:圓樓的房間形狀、面積、朝向,好壞差別不明顯,利於家族內部分配。
2.內院空間更大:同樣周長圍合成的圓形,面積是方形的1.273倍
3.節省建築木料:扇形的房間,較長的外弧由土牆承重,由木構承重的內弧較短,因此更省木材。
4.構件尺寸統一:房間數目確定之後,很快就能計算出各種梁柱構件的尺寸及整個圓樓用料。
5.簡化屋頂施工:圓樓的兩坡頂,比方樓的九脊頂簡單得多。
6.阻風的力較小:山區風大,圓樓無角,對風的阻力比方樓要小。
7.抗地震能力強:圓樓能更均勻的傳遞水平地震力。

一般人只看土樓,只看到它的防禦功能,其實客家人建造土樓,還有一個更深遠的文化根源。建土樓聚族而居,主要是源於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土樓以血緣聚族而居、展示出的向心性、勻稱性、及各環高低有序的特點,正是儒、道兩家文化和傳統的縮影。

------------------------------------------------------------------------------
* 夯土 (rammed earth) 築牆的方法:先支好「牆篩」(夯土築牆用的木模板),插入長竹筋後,將拌好的黏土倒入牆篩中至倒滿,夯實成牆篩三分之一的高度,再放入較短的竹筋作為牆骨。如此分三次夯完一篩。夯土須按順序分三階段完成,才能確保夯得密實。夯完脫模後,再將土牆內外兩面修平、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