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8, 2007

長洲太平清醮


星期四的佛誕(農曆四月初八)公眾假期,是離島長洲一年一度太平清醮會景巡遊的日子。下了幾天的大雨,正猶豫是否如期到長洲參觀巡遊,天氣又忽然轉晴,烈日當空,於是便如期出發,由中環乘渡輪往長洲。

太平清醮,又名清醮會、打醮等等,是一種保平安的「平安醮」,屬於道教傳統儀式,亦是民間祭典活動,是村民酬謝神恩、施鬼祭魂、祈求平安的盛大儀式,在四川、福建、台灣、廣東及香港一帶盛行。在香港,打醮是其中少數保留下來的大型宗教活動,依賴漁農業為生的村民,十分著重打醮,不少鄉村至今仍保留定期打醮的習俗。打醮是鄉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其實除了宗教意義,過程中更可增進團結合作,增加社區歸屬感。


籌辦太平清醮,是一項耗時的事,而且花費不少,故一般每5、7或10年舉行一次,農業社區多在農曆十、十一月,而漁業社區則在農曆四、五月。上水鄉的太平清醮會,每60年才舉行一次,而比較出名的長洲太平清醮,則於每年的農曆四月舉行。在打醮儀式中侍奉神明的鄉民代表,稱為「緣首」,是在主神前杯卜選出的,稱「打緣首」;長洲、元朗等墟市,則稱總理或值理。有資格打緣首的,一般是男性鄉民;由多個異姓村落組成的社區,便只有原居民才有資格。長洲則規定只有惠潮藉的成員才有資格成為總理或副總理。


長洲的太平清醮歷史悠久,主祀北帝(玄天上帝)。長洲在清朝中葉曾發生瘟疫,鄉民齊集北帝神前祈求消災解難,得指示設壇超渡水陸孤魂,並以神鑾奉神像遊行街道,平息了瘟疫。此後擇定於每年農曆四月打醮,而醮期日子,則於當年正月下旬由惠潮府同人在北帝前杯卜定。2001年的杯卜結果,是四月初六為起醮日,亦即是神鑾會景遊行的日子是四月初八。四月初八碰巧為佛誕,亦是新訂之公假期,為方便更多市民參與,普天同慶,當時值理們即「大膽」再杯卜北帝是否「同意」從此定下四月初六為起醮日,結果是北帝「欣然同意」,因此自2001年起,一年一度太平清醮的醮期,就定了下來。


長洲太平清醮的過程中,吸引的特色主要有三個:北帝廟前醮棚中的表演,醮場上的包山和搶包山活動,以及在島上主要街道的神鑾會景遊行。

北帝廟前的空地,是竹枝及鐵皮建起的醮棚,棚內是舉行法事儀式和酬神表演的場地。在連續幾日的醮期間,潮劇神功戲、太平山武術、舞南北獅、舞麒麟等表演,絡繹不絕。醮棚旁邊是三個高達數十尺之三大紙紮神像:大士王、土地公及山神,供善信上香。


醮棚對面,矗立三座高逾五十尺的包山。長洲太平清醮向有「搶包山」的傳統習俗,鄉民相信包子供奉神靈後,吃下可以保平安,故稱平安包。傳統上在完成「祭大幽」(化鬼王)儀式後,一聲令下,人們便蜂湧爬上包山搶包子,經常有因爭奪包子而受傷的事件。1978年發生包山倒塌、造成多人受傷後,政府便禁止搶包山活動,直至2005年才批准重辦,不過形式改成為攀登運動比賽,入選的參加者,在有安全繩索保護下比賽搶包山。


不過最受市民喜愛的,是神鑾會景遊行,遊行中的民間傳統「飄色」,幾乎是長洲太平清醮的代表象徵。鄉民用神鑾抬著神像沿主要街道遊行,隨行的還有彩旗、南獅、北獅、麒麟、潮洲鑼鼓等等,當然還有街坊社團各出奇謀設計的民間傳統飄色。飄色的表演項目,據說源於廣州南沙,四、五歲的小朋友,扮演各式各樣的歷史和神話人物,站立在支架上,由成年人高舉起來,到街上巡遊,扮演諷刺時弊的角色,也是長洲飄色的特色,今年最有代表性的,是「教院風波」。烈日當空,小朋友穿著又厚又重的服飾,凌空站立在支架上達兩個小時,真佩服他們的忍耐和韌力。近年有些地區的節日巡遊,也有飄色表演,但感覺上始終不如長洲的出色。


長洲太平清醮,不單是長洲人的盛事,亦一向受到市民歡迎,近年更受到旅遊發展局在海外大力宣傳,成為向遊客推介的其中一個重點。香港人一向擅於利用商機,這個民間祭典活動,亦開始變得商業化和旅遊化。長洲近年改變傳統,把醮期日子定在公眾假期,以增資人流,亦不無關係。一些對研究香港傳統打醮風俗很有興趣的朋友表示,由於傳統文化已漸漸被商業元素取代,對於長洲太平清醮,已經提不起興趣了。


傳統的習俗和祭典,會一直隨時間不斷演化,儀式因應地方的環境和實際情形的需要而改變,本來無可厚非。如果當地鄉民了解並重視一個習俗背後真正的意義,就不會計較多花人力物力,只力求做到十足;反之,如果年青一輩對傳統祭祀不再有興趣,就會設法減省或簡化,以方便自己,儀式變得得過且過,最終至式微。而近代出現的,是朝第三個方向的發展:商業化和旅遊化。傳統祭典成了一個招攬生意的表演,一方面把儀式流程改變或簡化,以遷就和方便外來參觀者,帶動消費,另一方面又把對遊客有吸引的部份不斷擴大和華麗化,甚至加入無中生有的創作,以作招徠。

傳統的習俗和祭典,加入商業元素,令其活化,令其得以延續,甚至發揚光大,不失是個好方法。問題是年青一輩對信仰習俗不再有興趣,祭典要依賴商業活動來支撐,當一切從賺取利潤出發的時候,背後的文化和傳統意義被隨意演繹和刪減,對於傳統文化的承傳,不單止無幫助,反而加速它的湮沒,令其徒具空殼,那是十分可惜的事。

Tuesday, May 22, 2007

You've only just begun



連續下了兩天大雨,又雷暴又黃色暴雨警告,星期天中午開始便停雨了,可算是天公造美,因為那天下午是我朋友阿Man和女友步入教堂的日子。婚禮4:30開始,4:20我還在柯士甸道上奔跑,趕去玫瑰堂,還好趕得及,剛和新郎哥打完招呼,新娘子就準備好進入教堂了。

認識阿Man兩年多了,都是野外活動網站上認識的網友,搞了多次溪澗探索活動,他都來捧場,慢慢便熟絡了。我稱他為「小朋友」,因為他真的很年輕,而且天生一副孩子臉,起初來參加活動時,十足一個「大細路」,技巧比較幼嫩,但對每一個有難度的位置,都蠢蠢欲試,有時忽略了安全,當時大家都覺得他比較「魯莽」,甚至有點微言。但自己覺得,年輕人有衝勁、敢試敢闖是對的,所以只在他準備「魯莽」時,才提醒一下。阿Man也進步很快,而且懂注意安全了,還成了溯溪和岩岸探索活動的常客。

阿Man原來是籃球高手,在球場上生龍活虎,一點也不魯莽呢,郊野活動之餘,很多籃球活動都是由他發起的。他對野外活動網站其他的公益活動,也很熱心,前年的樂施會毅行者活動,便抽空到來做通宵「陪行」,100公里的行程中,他陪著我們的一隊,走了近40公里。
有一段時間,他忽然很少露面,原來是去了投考警隊,要入營受訓。受訓完不久,便收到他快要結婚的喜訊了。大家其實都有點意外,因為一來他拍拖拍得很密實,二來他也還很年輕。不過早和遲又有什麼關係呢,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就是幸福。

小朋友,今天只是開始,兩口子前面還有很長的人生路,你們夫妻要一起努力呀。

You've only just begun to live
White lace and promises
A kiss for luck and you're on your way
You've only just begun

Before the rising sun you fly
So many roads to choose
You start your walking and learn to run
And yes! you've only just begun

(*)sharing horizons that are new to you
Watching the signs along the way
Talking it over just the two of you
Working together day to day, together

(**) and when the evening comes you smile
So much of life ahead
You'll find a place where there's room to grow
And yes! you've only just begun



Friday, May 18, 2007

姹紫嫣紅開遍 - 初夏西貢東



北海道富良野的薰衣草種植場、法國南部的向日葵花田、荷蘭的鬱金香農場、又或者是貴州羅平一層層的油菜花梯田,都是攝影愛好者的寵兒。大片的花海雖然壯觀,畢竟是人工化的產物,缺少了一種山川的靈氣。

六月的雲南香格里拉,中甸草原和白馬雪山山麓,漫山遍野都是盛開的高山杜鵑;七月上旬的日本霧降高原,放眼望去,數萬株的日光黃菅結成一片桔黃色的花海;南美洲的沼澤地區,睡蓮盛放的季節,一片粉紅花潮在湖沼之間蔓延。浩瀚壯觀的天然花海,似乎都隱退到偏遠的地域去了,這也不奇怪,人類的各種生產和開發活動,早已把身邊的天然植被撕割得四分五裂。

然而,在香港這個高度都市化的地方,離開市區少於一小時車程的西貢半島東部海岸,初夏的山坡,靜悄悄地換上了姹紫嫣紅的新裝 - 漫山遍野的崗棯花,正在五月的陽光中盛放。

如何寫好議論文:反面示範一

對一件事作評論,要使人信服,或者不會被駁倒,首先要立論精確。論題確立之後,便要有適當而有力的論據支持論點,並通過論證方式確立其論點。但與此同時,亦要清楚解釋這些論據背後的邏輯。

論證是用論據證明論點的方法和過程,它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把論點和論據組織起來,證明論點是正確可信的。論點的事實和理論依據結合使用,便可大大增強文章的邏輯力和說服力。而「已知的真實判斷」,就是最好的論據。真實性有待證明的判斷,就只是假設,是薄弱的論據。

當然,論據如果不經過論證,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而論證就包括了基本的邏輯論證。如果論證過程中的邏輯有錯誤,也就是論據不能支持論點,論點也就不能成立了。

近日社會上因「皇后碼頭是否應該拆卸」的問題鬧得熱烘烘,正反意見的雙方,紛紛拿出論據支持自己的論點。皇后碼頭的歷史價值,在於它曾是歷任港督履新和離任時的必經之地,於是有評論就說,「支持保留皇后碼頭的,就是眷戀英國的殖民統治,都是港英餘孽」。

首先,「都是港英餘孽」的論點,有沒有經過以「已知的真實」作論據的論證?我支持原地保留皇后碼頭,我也肯定自己不是「港英餘孽」,但這沒有多大說服力,因為我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市民,大概不能證明以上論點不是「已知的真實」。但是蔡素玉議員反對遷拆皇后碼頭的撥款申請,她是否「港英餘孽」,我倒有點懷疑。

「眷戀英國殖民統治的」,相信都會「支持保留皇后碼」,本來這並不能直接引申為「支持保留皇后碼的,都是眷戀英國的殖民統治」。要論點成立,除非加上另一個論據:「除掉了與歷史相關的人和物,歷史就沒有發生過」,於是,「反對除去歷史相關的人和物的,都是希望歷史事件確實有發生過」。當然,要以上的邏輯說得通,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就是「歷史是可以抹殺的」。

根據「港英餘孽論」的邏輯和論證方式,我擬出以下幾款評論,供大家參詳參詳:

 「主張保存南京大屠殺遺址的,都是支持日軍對中國同胞的暴行,都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餘孽。」
 「支持保存Auschwitz集中營遺址的,都是眷戀希特勒的法西斯統治,都是納粹主義者的餘孽。」

我們還沒有發明時間機器,榮耀也好,恥辱也好,歷史就是發生了的事實,看不見就等於沒發生,不免自欺欺人。常言道,「以史為鑑」,歷史文物,正好為我們提供了活生生的實物教材。


愛丁堡廣場上的「滑鐵盧」?

大學年代曾到歐洲流浪,在比利時停留的期間,慕名到拿破崙當年大敗的滑鐵盧古戰場遺址參觀。坐了幾個小時的巴士,下車時只見一大片荒涼的野草地,初時的確有點失望。野草地旁邊土墩上有一座銅獅紀念像,銅像下就是介紹當年那場慘烈戰爭的展覽館。細看了展覽的說明和模型後,再登上銅像眺望,當年那場戰爭的慘烈,彷彿又在那一大片野草地上重現。試想像一下,如果這一片野草地,早已經發展成一條高速公路,或一座大型購物中心,大概也不會有太多遊客會長途跋涉地去參觀吧。

早前有外國朋友訪港,按旅遊小冊子的介紹,參觀了「中山史蹟徑」,其後告訴我他的感覺:從來沒有試過這樣奇怪的訪古遊,只是在現代建築群中尋找一個個的介紹牌匾,但古蹟卻一座也沒見到。朋友的講法有點跨張,因為小部份當年的歷史建築,是仍然存在的。不過他的投訴也反映出一個事實,遊客希望看的,是真正的歷史遺跡,而香港保留下來的真正古蹟,卻所餘無幾。過去的政策只重視重建發展,很多歷史遺跡消失了,既成了事實,無法還完,只能在原地立一塊牌匾,那是很無奈的事。但現存的古蹟,卻因為遷就一個可以修正的公程而被毀,就是無理了。

因為中環的道路和填海工程,皇后碼頭是否應該拆卸讓路,成了民間與政府爭論的問題。政府後來讓步,但只答應把碼頭上蓋遷移重置,堅決不會原址保留。前幾天,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功將皇后碼頭評為一級古蹟,委員會是在下午召開文物建築評級會議的,政府卻在同一天上午,搶先向立法會提出遷拆皇后碼頭的撥款申請。政府的訊息明顯不過,「不管你是否一級古蹟,我就是要拆。」在皇后碼頭被評為一級古蹟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就再次表明,「原址保留是不可能的」。

皇后碼頭的建築不算有特色,年代也不久遠,但在香港近代史中的歷史價值就較為罕有,所有英國皇室成員到訪,以及歷任港督(除了彭定康)履新時,都會乘船渡過維港在這裡登岸,進行官方儀式。但碼頭如何保留,要視乎評級:一級古蹟雖然有非常高的評價,卻並非不能移動,有需要的話,一級古蹟仍然可以被遷移或拆除部分,但如果經刊憲確立成為了法定古蹟,改動或者是拆除部分也不容許。看來政府就是要搶在成功刊登憲報之前遷拆皇后碼頭,造成既定事實。這個策略可能會成功,但是就極之「難睇」。

有支持政府的聲音指出,香港要尊重合約精神,工程合約訂定了就不能改。我有一個疑問,如果發覺一個工程會導致遠遠超過毀約賠償的重大損失,是否還應該繼續上馬?況且這次並非終止工程,而只涉及輕微的修改,工程師學會已提議了幾個可行方案,政府卻視而不見。

政府一方面強調更改工程庫房要損失多少銀,另一方面也強調歷史文物不一定要原地保留,遷移重置也是保存歷史,放進博物館也是保存歷史。如果是迫不得已,把古蹟遷移保存,也是無可奈何的辦法,但皇后碼頭的情況,卻是把工程稍作修改便可原址保留。在現代文物古蹟保存學的角度,很多時候,保存歷史時件發生的地點的原貌,比保存當時的相關建築物或文物更有意義。拿破崙在滑鐵盧大敗,這個被保留成為古蹟的古戰場,其實也只是一片荒地。假如我們把這片滑鐵盧荒地上的草皮挖起,搬來香港的愛丁堡廣場重鋪好,是否可以叫「保留了歷史」?難道我們就可以指著愛丁堡廣場說,「這裡就是拿破崙當年戰敗之地」?

圖片:滑鐵盧古戰場遺址 (轉貼自網上) ©Office de Promotion du Tourisme de Wallonie et de Bruxelles




Wednesday, May 16, 2007

弄清楚,先別急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David正踏著越野單車在鄉郊道路上飛馳,一輛滿載水果的貨車迎面駛來。鄉郊的道路比較窄,而且是單程路,在這樣的情形下,一般人都會減速,但David看見空間仍然足夠,亦自恃技術了得,有信心不會發生任何碰撞,所以繼續全速前進。蓬頭垢面的貨車司機從車窗伸出頭來,向著David大聲喊叫:「豬----」

David不甘受辱,氣上心頭,轉頭大聲地回敬了他一句:「你才是豬!」只是話還未說完,便連人帶車一個觔斗栽到前面正在橫過馬路的豬群裡去了。原來前方是急斜向下的大斜路,路兩旁是養豬場,豬場工人正在把豬隻從路的一邊趕到另一邊的豬棚。貨車司機剛從斜坡那邊開車上來,估計迎面而來的David會看不到路況,好心提醒他,可惜David反應過敏,誤會了別人的好意,結果還是吃了虧。

身邊有些朋友,為人仗義執言,見義勇為,但性情略為急燥,看到一些表面情況後,很快便推斷是某些人的失誤,立即發表公開評論,亦會向傳媒投訴。曾經試過原來是怪錯了別人,情況變得頗尷尬。

近年本地流行「投訴」、「爆料」文化,傳媒、政治人物、民意代表等等,不單只自已身體力行,亦鼓勵公眾參與揭露社會上不平或不當之事,這本來是好事,因為可以藉此對當權者、對執法者、對公眾人物、甚至對一般市民大眾都起著督促作用。但在部份傳媒和人士的刻意扭曲下,「揭露真相」似乎變成了搶銷量、搶收視和打撃對手的有力武器。亦為了「搶頭閘」,消息一到手,未經仔細查證,便急不及待地公開炮轟他們心目中的「罪魁禍首」,以製造轟動效果。只不過很多時候看到的未必是全部真相,不單止別人受到無辜傷害,真相大白之時,自已的公信力也大打折扣。

下一次遇上不平之事,不必急於反應,先作初步查證再評論也不遲。在緊急的情況下,可以先把情況公開,但毋須即時認定誰人需要負責。先別急,弄清楚,莫把好事變壞事。


.

Tuesday, May 15, 2007

與準建築師們有個約會


建築學,在我心目中,是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也是實用與夢想的交融。

小時間經常被人問到,自己將來的志願是做什麼。老實說,我真的從未沒有立過什麼志願,倒是在準備升大學那一年,才發現在眾多學系中,自己對建築學系的興趣是最大。不過一切都太遲了,相關的預科科目,不是沒有選修,就是成績平平,況且五年的大學建築系課程,其辛苦程度,幾乎與醫科不相伯仲,自己恐怕也捱不住。不過這也可能是好事,因為就算真的讓我僥倖入讀了建築系,而又捱得到畢業,本地有沒有足夠空間讓建築師創作發揮,是一回事;以自己創意欠奉的頭腦,畢業後大概亦只能是個庸碌的「畫則機器」,是另一個問題。

世事如棋,大學畢業後,兜兜轉轉,第一份的全職工作,竟然是受聘於自己大學的建築學系,負責圖書館建築物圖片影像庫的數碼化。每天面對著一大堆建築藝術精華的圖像,又重新勾起了對建築藝術的興趣。

世界瞬息萬變,從古典建築學強調對稱、軸線的形式美,到近代追求建築的功能性、實用性和空間運用,發展到現時注重建築與環境的協調、能源的節約和環保等要求,建築學從來都不斷在保持與時並進。新科技亦為建築學注入無數的新元素,大大拓寬了發揮設計創意的空間:電腦技術令以前繁複的圖則繪製工作變得超乎想像的方便;新物料、新建造技術的出現,亦令以前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十幾年間,建築學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新面貌。


最近得到一位在中文大學建築系修讀碩士的朋友邀請,參觀了她與一班同學在交易廣場舉辦的畢業作品展。早在外地大學建築學系工作時,及之後回港工作期間,曾多次參觀過類似的作品展。多年後的今天再次欣賞建築系學生的作品展,形式基本上差不多,但內容的變化卻是十分明顯。學生有更多的空間發揮之餘,同時亦更貼近社會脈搏:高密度住宅社區的保育、立法會大樓四周公共空間的重新規劃、一個可以保留和活化舊區文化和生活的鐵路車站設計、長者住宅設計、廢置廠廈和公共屋的改造和重生等等,無一不是現時社會上需要關注的問題。由可以天馬行空、富現代感的廢置礦場的重生改造、動物與人同居共存的超級大鳥籠,到強調實用性、同時極受材料和經費限制的山區瑤族村寨小學擴建項目,作品題材種類,亦十分廣泛。

一個小時的參觀及與作者的交談,你會發覺這不只是一份為畢業而完成的課業;一個小時的參觀及與作者的交談,足以感受到這一群準建築師的創意與誠意。

Blog友月亮也是一位將要畢業的準建築師,他是香港大學建築系學生,結業的時間要比中文大學遲一些,所以現正在為畢業作品埋頭苦幹。難得他百忙中亦過來探探我,還介紹了學建築過程中的辛酸,以及一些行內的情況。

自己覺得,建築絕對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比其他藝術形式更能及更需要貼近現實的藝術。藝術的表達可以天馬行空,建築在某一程度也可以,只不過如果太過遠離實際,不能符合使用者的期望或實際用途,設計或會不獲採納,建成了的建築物亦會被棄用。另一方面,設計如果違反了自然和物理學定律,最終亦可能無法建成,或變成危險建築。大家會問,那麼建築不就是一門受到束縛、無法盡情發揮的藝術嗎?不妨換一個角度看:建築就是一門充滿挑戰的藝術。

正如月亮所說,很多人的確不明白建築學是甚麼,當初自己對建築系有興趣,正是因為喜歡繪畫和砌模型。月亮提到在學習建築的過程中實際的辛酸勞碌,自己亦相當了解,皆因在大學建築系工作的一年中,看盡了學生們為趕死線而連續通宵達旦的苦況,不斷地在功課壓力下重複地做模型、畫圖、做設計,的確不是甚麼有趣的事。在美國畢業的堂姐也是建築師,回流香港後有一段時期住在我家。她在著名的「P&T」工作,每晚工作至夜深才放工,後來還是去了建築署打政府工,一來是想減輕一下工作壓力,二來大概亦是因為看不慣行內許多月亮所說的「內幕」。



建築師除了是藝術家,其實還負有一份社會責任。一般生活在社區的人,私人居所、工作地方和公共空間,無一不受建築師的設計影響。設計的好與壤,對市民的生活質素,有很大的影響。舉些簡單的例子,為了達到最大的利潤,把出售的建築物設計成密麻麻的高樓大廈、空氣不流通的間隔、狹小的公共空間、使用不安全的材料等等,對入住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均有不良影響。另一個極端,就是設計只追求建築的突出風格,或者華麗堂皇的氣派,而忽視了對能源和建材的浪費、光害、熱島效應、屏風效應、對社區文化、城市景觀及自然環境的破壞等等的因素。設計令使用者滿意之餘,如果對居甚至於整個社區造成不良的影響,建築師亦是責無旁貸的。然而我亦明白,很多時候大老闆(建築商、地產商)的意願,對設計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建築師作為僱員,亦很無奈。

建築師這個專業,需要有心有力的人材;要當一個對社會有承擔的建築師,就更沉重了。


Friday, May 11, 2007

杜鳴高與卡里拉斯

巴伐洛堤(Luciano Pavarotti)、杜鳴高(Placido Domingo)與卡里拉斯(Jos Carreras)三位首席男高音歌唱家,被譽為當今「世界三大男高音」,喜愛古典音樂的朋友,相信都耳熟能詳,如果收藏中沒有起碼一兩張他們的唱片或CD,也算是枉為古典樂迷了。自從1990年三大男高音首次攜手同台在羅馬世界盃開幕禮演出後,就更加家傳戶曉、幾乎是無人不識了。

年輕的香港樂迷,可能會對生於巴塞隆拿的卡里拉斯比較熟悉,因為他近年多次來港演出,繼2003年維港巨星匯之後,剛過去的1月又再度來港與香港管弦樂團(港樂)合作演出兩場音樂會。我父親那一輩,比較鍾情義大利歌王巴伐洛堤(帕華洛蒂),因為他同時擅唱的意大利情歌,正是父輩當年喜愛的藝術歌曲,我自小就慣聽父親高歌巴伐洛堤的首本名曲《O Solo Mio》自娛。不過最廣為樂迷以外的人熟悉的,應該是杜鳴高,因為他主演過多部歌劇的電影版,譚盾的歌劇新作品《秦始皇》去年12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公演,杜鳴高亦為該劇飾演秦始皇。杜鳴高來港演出,已是1992年的事,當年是首位在香港體育館登台演唱世界級歌唱家。

開始學習欣賞西洋歌劇,是在外國留學之時,先是聽選段,熟悉了之後才開始嘗試欣賞全劇。因為父親的影響,著名男高音之中,最先接觸的當然是巴伐洛堤,但我收藏中最多,卻是杜鳴高的錄音。到歌劇院現場觀賞歌劇或演唱,不是一個普通學生可以負擔得來的,何況是殿堂級的歌唱家,杜鳴高主演的多部歌劇電影,如《卡門》和《奧塞羅》,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對歌劇的初體驗。有人會問,三位「歌王」之中,到底誰是「王中之王」呢?

三大男高音,均已六十開外,上世紀70年代成名至今,成績輝煌,藝術造詣不相伯仲,各有所長,其實很難分高下。較年長的巴伐洛堤,擁有自然完美的音準,音色豐滿充沛,帶有透明感的明亮,1972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唐尼采蒂的作品時,輕鬆地唱出了九個高音C,自此有「高音C之王」的稱號,可惜因年事已高,2005年完成了一連串全球巡迴告別演唱會後(包括香港),已正式地退休。卡里拉斯是三位之中最年輕的,其俊朗如拉丁情聖的外形和情深款款的迷人眼神,正是歌劇劇情中男主角們的典型化身,雖然已六十有四,依然魅力不減;他與血癌作生死搏鬥、最終康復的事跡,亦為人津津樂道。杜鳴高致力於古典聲樂藝術推廣和普及化,而廣為人熟識,他為人樂道的,是他與歌藝配合得天衣無縫的精湛演技,欣賞他的現場演出或錄影,觀眾往往忘了是在欣賞歌劇,而覺得是在觀賞話劇。

卡里拉斯抗癌的故事中,據說還有一段感人的插曲。杜鳴高與卡里拉斯同為西班牙裔,亦同樣在音樂界極負盛名,但早期卻是競爭對手,互不往來,更不會同台演出。1987年,卡里拉斯事業如日方中之時,卻患上了急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血癌。漫長、痛苦而又昂貴的治療,令經濟環境本來不錯的他亦最終無力再支持。有朋友向他推薦馬德里一個專門協助血癌病人的荷姆莎基金(Hermosa Foundation),卡里拉斯得到基金的資助,加上自己的堅強毅力,成功康復,重踏舞台。他不知道的是,荷姆莎基金基金隱姓埋名的創立人和主要捐助人,原來就是杜鳴高。杜鳴高創立基金,就是為了幫助卡里拉斯而又不想傷害到他的自尊。康復了的卡里拉斯知道了真相後,感激不已,兩人更成為摯友。卡里拉斯其後亦於巴塞隆拿成立卡里拉斯國際白血病基金會(Jos Carreras International Leukaemia Foundation),全情投入慈善工作。1990年三大男高音首次攜手同台在羅馬演出,亦是為卡里拉斯國際白血病基金會籌款。

大家大概也可以猜到,三大男高音中,我最敬重的是哪一位了。





杜鳴高為譚盾的歌劇新作品
《秦始皇》飾演秦始皇






<相關片斷:1990羅馬 三大男高音合唱Granad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1341Hq77fE
<圖片:轉貼自網上>





Sunday, May 06, 2007

飯碗

勞動節假期,陽光普照,龍舟隊一班隊員相約好中午進行兩小時龍舟練習後,旁晚到早禾坑的警察俱樂部燒烤聯歡。初夏陽光下的西貢海,格外的風光明媚。農曆十五,潮水大退,海邊露出一大片沙灘,不少人帶同狗隻在淺水區內戲水;海面上獨木舟、遊艇來往穿梭;好一片假日的悠閒景象。香港經濟復甦了幾年,市民們的樂觀心情,似乎都恢復了。

燒烤聯歡結束,回到家中已接近深夜。扭開電視看著新聞報導,畫面上只見一片混亂、人群中警察和民眾大打出手,背景更是槍聲四起。即時想到的,是台灣藍綠陣營的衝突,但聽到傳來的陣陣廣東話呼喝聲,心中便一沉。爆發衝突的,原來是一水之隔、近年繁榮興旺得令港人也妒忌的澳門。勞動節的工會遊行,演變成肢體衝突,有警員更向天開槍示警,更激發示威民眾的情緒。

童年時曾在澳門生活了幾年,對澳門有一份感情。澳門人一向平和安份,示威的亦非黑幫社團,但畫面所見,示威耆個個怒火衝天,除了個別是激進份子、慣常的激烈外,看得出示威耆都是帶著深深的怨氣。澳門回歸後經濟騰飛,市民得益,社會氣氛理應歡愉和諧,但事實上不少隱藏了暗湧,正在逐漸浮出水面。示威民眾極度不滿的,除了上層社會包括政府官員的嚴重貪污外,還有貧富懸殊的加劇,低下階層不單分享不到經濟騰飛帶來的利益,生活甚至更加艱難。政府沒有落力打擊貪污和黑市外勞等問題,是一個主要原因,但澳門的勞動人口,偏向於低技術性的勞工為主,令他們無法配合新經濟發展的需求,因而就業困難,亦是原因。

上一代的父母對子女千叮萬囑,總希望他們學得有一技旁身,只要有手有腳,有一種技能,便可養家活口,生活無憂。曾幾何時,只要在公司服務十年以上,便可按年升遷,安安穩穩地做到退休;曾幾何時,水喉匠、看護以至電腦等等人材,是新加坡、澳加等地招攬移民的對象。但是近年各種科學和專業技術急速發展,不單是勞工階層,甚至是專業人士,一生只憑一種專業技能維生的概念,已經漸漸行不通。一種全新的專業技能,隨時也可以在一兩年間便變得過時,業者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即使沒有輸入外勞,技術性的工作,亦可以輕鬆斬件外判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所謂專業,已沒有永恆;所謂「鐵飯碗」,已是明日黃花。

電視畫面所見,示威的澳門民眾,大都是風霜滿臉的中年人,在上個世紀,他們為建設澳門付出了不少血汗,到頭來卻要仍值壯盛之年,便落得衣食無繼的境地。在他們憤怒、徬徨的面上,我彷彿隱約看到一點我們這一代人未來的影子。香港人比較幸運,教育和技術水平,對比起其他亞洲地區,平均仍算偏高,但再過十幾年,當我們這一代人步入中年時,是否也會變得職位朝不保夕、被迫上街爭取工作機會?  

Saturday, May 05, 2007

陽光與性格

天氣往往影響我們的心情,似乎大家都沒有異議:陽光燦爛的日子,心情特別開朗,反之,陰霾密佈的時候,情緒也不免低落。不過原來陽光還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而且是先天性的。

最近看到一段新聞,報導了瑞典Umea University精神病學專家Jayanti Chotai在研究了5000名男女後得出的一些研究成果:強烈的天然光線,會刺激腦部一些提昇情緒的天然化學物資的分泌,包括血清素和多巴胺。血清素水平偏低會令女性較易衝動和暴躁,偏高水平的多巴胺對男性有相似的影響。孕婦在懷孕期間接觸陽光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胎兒出生後的性格。

很多人相信,出生的星座會決定一個人的性格,現在看來似乎是有根據,不過影響性格的,其實不是微弱的星光,而是強烈得多的太陽光。Chotai的研究發現,強烈的陽光會令腦部的血清素增加,血清素是其中一種令人開心的天然化合物,而血清素似乎對女性有更顯著的效果。春天出生的嬰兒,母親懷著胎兒時,正值日照時間較短的冬天。如果懷的是女嬰,出生時血清素會偏低,日後的性格,亦偏向較易衝動暴躁、神經過敏,社交技能亦較差。男嬰則稍有不同,出生時體內多巴胺水平會偏高,日後性格亦偏向較易衝動和固執。至於秋冬(10-1月)出生的男嬰,在母親體內渡過了陽光燦爛的夏天,出生時體內較少多巴胺,日後的性格亦偏向較溫柔和喜歡思考。

研究發現對「出生日期決定性格」的說法,似乎提供了一些有力的科學證據,但不約而同地,有迷上了生肖和星座運程推算的朋友坦言,對此發現並不雀躍。這並不奇怪,當一切都可以用科學理論解釋的時候,便沒有了神秘色彩,而「神秘感」正是令他們著迷的主要原因。

不過,影響先天性格性的最大因素,似乎還是生母,因為她可以選擇多到戶外曬太陽,又或者是躲在不見天日的房間。

Friday, May 04, 2007

送我一枝玫瑰花,我不一定謝謝你

「送你一枝玫瑰花」是內地一首膾炙人口的維吾爾族情歌。收到別人送上的鮮花,除非你很討厭對方,否則多會欣然接受,因為這是代表送花人對自己的一份感謝、仰慕、敬意、又或者是愛意。無論是真心的,還是禮貌性的,都會回報一聲「謝謝你」。

貧窮地區的人,連吃飯也有問題,哪有閒錢買花。鮮花買賣,在經濟發達國家,卻是一門大生意,尤其是西方國家,每年生產總值超過270億美元。東方人比較實際,親友之間送禮物,多會挑一些比較有實用價值的物品,例如食品,又或者是可以長久保值的東西如金飾瓷器之類;購買鮮花,多作自家擺設用,唯一例外,是致祭或祝賀新張的場合。鮮花既不能吃,又不能長久保存,但感覺上比較浪漫和脫俗.還可以藉「花語」表達不同的訊息,西方傳統上反而比較流行。

經濟發達的國家,對鮮花(切花)的需求非常大,以情人節為例,全球單日玫瑰花的銷售量,就達5千萬枝。全球有超過2萬平方公里的耕地,被用作栽種花卉,以供應店舖、酒店以及家居擺設用月的切花。對鮮花需求最大的國家是德國,美國居次,而香港一個小小城市,也位列主要鮮花入口地區之一。

當你購買一束鮮花時,可有想過背後有什麼隱藏了的問題?商業性的花卉栽種,屬於其中一種大型種植工業,需要施用化肥及農藥,而問題最嚴重的是農藥,包括了殺蟲劑、殺真菌劑及除草劑等127種對人體有影響的農藥。因為鮮花不是食物,各國政府對使用農藥的管制,均十分寬鬆,南美和非洲等主要花卉產地,對有害農藥的管制,更是形同虛設。為了保持鮮花漂亮的外觀,令其不帶有昆蟲及蛀食的痕跡,於是會被施以大劑量的農藥,每次使用的農藥種類,甚至可多達10種。農藥會污染產地的泥土和地下水,部份更會破壞臭氧層,加速溫室效應。有毒的農藥,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種植場的工人,尤其是困在溫室工作的工人,導致各種皮膚病、呼吸系統損害,以及有缺憾胎兒。不要以為事不關已,殘留的農藥,會隨著鮮花進入你光顧的店舖和餐廳,甚至你家中。

我本身也是個愛花之人,下一次如果打算送我一束鮮花,不妨考慮送一盆自己繁殖和栽培、不施農藥的盆栽植物,我一定會加倍的感謝你的。

Wednesday, May 02, 2007

香港話劇團最近在壽臣劇院公演了法國女劇作家Yesmina Reza的著名作品《藝術》(l’Art)。故事圍繞著三個男人和一幅畫的關係,以及引申出來的不同價值觀之間的衝突。

原劇曾在「莫里哀戲劇大獎」獲得最佳編劇和最佳戲劇等獎項,三位香港話劇演員的演繹,亦十分細緻和出色。我對戲劇表演藝術的認識,其實只是皮毛,只限局於一個普通的觀眾的層面,所以今次分享的,並非對劇本或演出的評論,而是探討劇作家在劇中所帶出的其中一個中心內容:什麼是藝術?

故事骨幹比較簡單:三個情同兄弟的好友,其中Serge剛以高價購入了一幅現代派巨匠的名作 - 一張全白色的畫布,興高采烈地邀請對藝術有研究的好友Marc觀賞品評,卻被Marc認為是受騙了,因為那只是空白的畫布上的幾條白線。Serge不甘心,邀請另一好友Yvan賞畫,當Yvan認同Serge對畫作的感覺時,Marc即時覺得Yvan是背叛了他們長久的友誼,並侮辱了他的對藝術鑑賞的權威。多年好友終於反目,激烈爭吵至大打出手。當大家冷靜下來後,都覺得彼此深厚的友誼,比一個根本沒有絕對答案的爭論重要得多,各自作出讓步:Serge覺得可以為友誼放棄名畫,Marc亦嘗試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從「沒有」的空白,看到一片隆冬中的雪景。

全劇除了表達友誼的價值之外,重點也在討論現代藝術的價值與美學的觀點,可惜香港觀眾大都對後兩項興趣不大。西方美學的古典主義者的眼中,美在物體形式,整體與各部份的比例和諧,如平衡、對稱、變化、整齊,重視畫面布局中的構圖和色彩。「空白」,因為看不見構圖,也看不到色彩,就等於「沒有」。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反而比較接近現代美學的觀點,強調「寫意」,並有著道家哲學中「虛室生白」的觀念。欣賞國畫,不難看到布局上都著重留白,亦著重畫家、畫和觀賞者三者之間的互動。近代西方美學的經驗主義,亦有類似的觀點,強調觀賞者的感官經驗,美是人心產生的效果,只存在於觀賞者的心裡。畫家的意念,如果有觀賞者能通過作品感受得到,也就足夠了。

正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藝術鑑賞家,觀賞藝術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探討和了解創作者的意念和技巧。現代人觀賞藝術,往往只追求品牌效應,每當某某大師的作品到城中展出,你會發現身邊會有些朋友,未嘗試了解展品的內涵,便一窩蜂地湧去參觀。這樣會很容易不自覺地落入了虛榮的圈套,沉迷名牌而忘了藝術的本質。在Serge的角色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可能是某個朋友,亦可能是自己。

Marc的角色,是另一個典型:對藝術有認識和修養,在朋輩中受到推崇,漸漸的便以專家自居,自覺高人一等,變得主觀和固執,不再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Marc對Serge的不滿,主要是覺得Serge是不懂裝懂,追求現代藝術無非是為炫耀、對抗自己的權威。

一幅「白」的畫,其實象徵了藝術的包容性。藝術的表達形式和手法,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創作者和觀賞者,都可以有自己的堅持,但並不是等同於「你的是垃圾,我的才是藝術」。

中學時的美術老師,上課時從不評論學生畫作的優劣。有一次他拿出一黑一白兩張畫紙,告訴我們一張是「夜半烏鴉」,另一張「雪中白鳳」。同學都當他是在開玩笑,認為這算什麼藝術。其實老師嘗試讓我們明白的,是對藝術應有的包容。

Tuesday, May 01, 2007

「小甜甜」的啟示

能夠長期佔據香港各報紙新聞版頭條的富豪,相信只有龔如心。一般富豪的新聞,多見於財經或娛樂新聞版。賭王何鴻燊常有驚人的政經評論,首富李嘉誠亦曾因捐款給大學而被校友窮追猛打,但都不能保持長期「連續」登上頭條的紀錄。

綽號「小甜甜」的華懋集團掌舵人龔如心,生前是亞洲最富有的女人,一生充滿傳奇,打扮品味亦與眾不同,但都這不是她的新聞價值長期高漲的主要原因。她的新聞價值的泉源、同時不幸地亦是她生命中接踵而來的煩惱的泉源、甚至死後也不得安寧的,就是她的財富和糾纏不清的爭產官司。

因為她夫婦倆的財富,丈夫兩次被綁票,最後連屍體也找不到。她與家翁因爭奪亡夫遺產而對簿公堂,甚至被控偽造遺囑,糾纏多年,高潮迭起,天天見報。官司先是敗訴,但上訴得直。成功奪回財產後,劇情又因要迫家翁公開支持他爭產的幕後黑手,得以延續。週前龔如心病逝,戲劇並未因此而落幕,鉅額遺產原本可按遺囑分配給家屬及慈善基金,怎料中途又殺出一個身份神秘、自稱手持更新遺囑的「唯一受益人」風水師富豪。另一宗世紀爭產官司,又揭開了序幕。官司恐怕亦要糾纏多年,她至親的姐弟們,將會有一段漫長的苦惱日子,若龔如心泉下有知,大概也會不得安寧。

大眾傳媒最感興趣、樂此不疲地報導的,是連續不斷、高潮迭起的戲劇性衝突,一齣活生生的「豪門恩怨」連續劇。劇本的主題,亦是吸引收視的賣點,當然是「錢」,以千億計的錢。觀眾渴望看的,傳媒亦樂意跟進,把角度收窄,集中在一個「錢」字之上。很多香港人一生以追求財富為目標,社會亦以財富掛帥,決定一個政策應否實行、一座古蹟應否保留,最先考慮的,往往是經濟上的成本效益:「會否用很多錢?」「花了的是否可以賺回?」「會否影響商業發展/收益 (又是錢)?」。吸煙危害健康這樣一個明顯易懂的道理、「公共場所禁煙條例」如此一個關乎人命的政策,「會影響食肆生意收入」竟然可以是反對的原因。當大眾和傳媒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誰會是鉅額財產最後的得益人時,《Muse》雜誌編輯林沛理,也許是少數清醒的傳媒人,看到箇中的啟示。「小甜甜」的故事,退去了其神秘傳奇的外衣,其中的啟示,其實值得深思 - 她一生的痛苦與煩惱,皆源自她的鉅額財產。

豐厚的財富,先是令她失去所愛的丈夫;在爭產過程中,不但令家人反目,自己亦公開地受到傷害,被指控通姦,令她僅存的對丈夫的愛的回憶,受到無情的污衊。龔如心相信是最節儉的富豪之一,但省吃儉用、窮一生創造和累積的財富,似乎只能帶給她折騰、痛苦和傷害,而不是幸福。她最後決定把所有遺產交付一個「唯一受益人」的原因,亦撲朔迷離,她與姐弟們的關係親密,生前對他們照顧有嘉,死後照理亦不會待薄他們。現實是,在她逝世之後,遺下的財富繼續折騰她的親人,這恐怕亦非她所願。套用林沛理所的話:龔如心「以最公開的方式」提醒我們,「在資本主義世界,創造、累積和繼承財富,是要付出非人的代價的」。付出代價的,不單是自已,還會禍延身邊的人。

也許龔如心只是少數不快樂的富豪,但我自己深信,任何的獲得,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付出了代價,得到的財富,卻是帶不進棺材,所以只要足夠生活就好了。知足常樂,懂得說的人很多,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