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7, 2008

颱風「黑格比」


九月二十四日凌晨,不少香港人渡過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漫漫長夜,尤其是居於海邊建築物的低層的市民。

一個月之前,一些市民還在嘲笑天文台小題大做,在颱風「鸚鵡」吹襲期間掛起九號風球,風力卻是「冇料到」(不是那麼一回事)。其實香港真的很幸運,自從1983年的颱風「愛倫」後,已經多年沒有受到強烈的颱風正面吹襲,不是風不太強,就是在遠遠的地方擦身而過,但這卻令市民們對天災的警惕性,大大地降低。風暴期間,「發燒友」們會趕到海邊衝浪,普通市民一家大小到海邊看浪,竟然也是時興的活動。

因為氣候反常,天文學者早已預測今年夏天的颱風的數量會特別多,近期的幾個颱風,在菲律賓和台灣做成了嚴重的破壞。九月二十二日早上,香港天文台報告了一個強大而移動快速的颱風「黑格比」( Hagupit,台譯哈格比,國際編號0814;JTWC編號18W。名稱由菲律賓提供,意思為「鞭撻」),將會掠過本港。果然很快地,黑格比在旁晚便進入了警戒範圍,香港隨即掛起了一號戒備訊號。第二天醒來,戒備訊號轉為三號,風力明顯地增強,而且可以感受到,是比以往的三號風球下強得多。下午四時,天文台提早預告了會在六時改掛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訊號。幸而有了這預告,市民大都有充足時間趕回家,因為在接近六時,八號風球仍未正式掛起時,不少地區的風力,已經十分強勁,大老山錄得最高陣風,已達171公里。天文台 在晚上9時31分至10時30分,錄得昂坪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46公里;陣風達每小時190公里。

我家就在東面的海岸邊,面向大海,天氣好時,朋友都說很羨慕我窗前的風景,但是我是有苦自己知,每到颱風的季節,總要擔心從海上正面襲來的狂風暴雨。我回到家時,大約是下午五時半,剛踏出地下鐵路車站外,強風便迎面襲擊,短短的一百公尺距離,田上屬於堅固型的那一種雨傘,轉瞬間已被吹壓得破爛扭折,不似傘型。到了大廈門口,我要和管理員合力,一個拉、一個推,才勉強地把大門打開。

回到家中,狂風呼嘯之聲不斷,站在向海的窗旁,憑著海堤上微弱的街燈,可以看到不斷蓋過海堤、撲上堤岸公園的滔天巨浪,狂風加上暴潮,掀起的巨浪,足足超過三層樓的高度。因為剛好碰上農曆廿四的大潮,加上黑格比強風的推波助瀾,產生「風暴潮」,令水位暴漲,海水從連通大海的排水渠倒灌上陸地,渠蓋紛紛因強大的壓力被彈起,大廈周圍的花園和停車場,都成了一片汪洋。整晚的狂風怒吼,不時傳來的物件倒塌和玻璃破碎的聲響,教人睡不安寧。黑格比來得猛,也走得快,第二天早上,已在香港二百公里外掠過,早晨六時三十分,三號風球掛起,大家又要準時出門上班。

到了樓下,外面可以說是滿目瘡痍。海水已退清了,卻留下了近吋厚的泥沙和遍地的海上垃圾;多棵大樹或被吹折,或被連根拔起,倒在地上;不少較矮小的灌木,連根拔起之餘,更移送到老遠。海邊的更亭,被發現整座擱在五十公尺外的兩座大廈之間的通道上。

不過我們區的災情,其實只算一般,全港各區共有近百宗水浸、塌樹及棚架倒塌,約六十名市民在風暴中受傷。從電視新聞中看到,長洲、大嶼山大澳、鯉魚門三家村等的災情,更為嚴重。八號風球高懸逾十二句鐘,海水倒灌,長洲及大澳出現恍如海嘯般的險情,經歷了驚濤駭浪的一夜。其中在長洲,凌晨約三時開始,巨浪高達二十米,正面直撲向東堤小築的臨海村屋,村民聽到爆炸般巨響,巨浪撞倒圍牆,淘走泥土,令村屋地基下陷,恐有倒塌危險,舢舨亦被捲上岸,百多村民黑夜中緊急疏散。

香港的水鄉大澳,也是成重災區,三個月前才經歷山洪塌泥的蹂躪,又再遭颱風捲起巨浪衝擊。巨浪沖上岸,海水淹沒全村二百多戶民居,水深過人。電箱漏電起火,導致電力中斷,很多長者被困,消防員疲於奔命,遂戶拯救。年近九十的原居民廖婆婆,在大澳住了七十三年,也從未見過如此巨浪,家中水浸到天花頂,幸好及時避走上一樓,但屋內傢俱電器全被淹浸,損失慘重。


黑格比應該算是近10年來掠過本港的最強的一個八號風球,相信亦勾起了部份經歷過1979年的荷貝的市民一些回憶片段。黑格比是繼1996年的「莎莉」及1993年的「高蓮」後另一個近距離掠過本港的颱風。它以高速掠過南海北部,在香港以南約180公里掠過,颱風中心持續風力達95海浬,中心氣壓低至940 hPa,其威力之強,令長洲、大澳等地區,風力急升至暴風水平,長洲所受風力,更直逼颶風。這樣強的颱風,近年真的不多,真的不敢想像,假若黑格比距港不足100公里,破壞會是何等模樣,不過可以肯定,10號風球一定會高掛。有研究颱風多的業餘愛好者指出,假若黑格比正面襲港,相信風力可與1962年9月1日襲港的「溫黛」匹敵,其破壞力更是難以想像。香港實在是太幸運了,這樣強的一個颱風,放了香港一馬。

香港檔案照片中,其中最經典之一的,應該是颱風溫黛襲港時,北角明園西街那些被堆疊起成小山丘般的汽車。對年輕的朋友來說,颱風溫黛襲港,是很遙遠之前的事,但對於颱風「愛倫」及「約克」,相信會較有印象,其實1979年的荷貝,一直深入到緬甸才消散,比愛倫及約克都強。根據天文台的數據,約克掠過本港時,錄得的最低氣壓為976.1 hPa,而1962年的溫黛襲港時,最低氣壓為953.2 hPa,仍然保持著香港錄得的最低氣壓紀錄。黑格比的中心氣壓約為940hPa,如果正面吹襲香港,便會破了溫黛的紀錄。

今年至今為止,已有18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上形成,其中5個進入本港500公里範圍之內:包括了02W的「浣熊」、07W的「風神」、10W的「北冕」、13W的「鸚鵡」以及18W的「黑格比」,為本港帶來5次熱帶氣旋警告。天文台在年初預測,今年會有6至8個熱帶氣旋進入本港500公里內,如果預測完全準確,現在只餘1個了。香港雖然已是一個富裕的社會,科技發展令天氣預測越來越準確。也許46年前颱風溫黛襲港後哀鴻遍野的場面,不再復見;也許從前窮人聚居的寮屋區在風災後眾人痛失家園、徬徨無助的慘況,已成歷史;但是颱風襲來之時,威力仍然足以造成不少的破壞和損失。當很多人在盼望因颱風帶來的額外假期時,我還是希望,颱風請你最好不要來。


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毅行的思考

十一月將近,又是毅行的季節了,天氣雖然依然酷熱,在山上已經可以遇到不少正在努力鍛鍊、為十一月初舉行的「樂施毅行者」作準備的人。參與「樂施毅行者」100公里長途遠足籌款活動,已有十一年了,近兩年雖然沒有再親身踏上100公里的路途,但仍然參與支援其他毅行隊伍的工作。100公里的長途遠足,對於熱愛遠足的我,固然是難得的挑戰,香港近年類似的活動,也越來越多,但一直參與其中的,只有「樂施毅行者」,主要是自己認同主辦單位「香港樂施會」的工作目標,希望為籌募扶貧工作所需的資金出一點綿力。

今年五月,因為朋友「三缺一」,臨時拉伕之下,遠赴東洋,參加了日本樂施會在箱根舉行的「日本毅行者」,完成之後,有一些體會,在網誌上作了分享。香港的「毅行者」是此項活動的鼻祖,也是辦得最成功的,「日本毅行者」只是第二屆,比較之下,經驗尚淺,但無論在主辦單位還是當地參加者的取向方面,都明顯地與香港的不同。日本的參加者,很多只會在指定48小時內完成,晚上亦會停下睡覺,不太看重完成時間,完成100公里,籌到善款,才是主要目標。比較熱衷於取得最快完成時間的,反而是外國隊伍。日本樂施會方面,今年更是廢除了速度的獎項,原因是不鼓勵因爭取時間而快跑,干擾到其他使用沿途的郊遊徑和步道的公眾人仕。兩地態度的差異,讓我覺得有值得反思的空間。

山友R君也曾參加過香港「毅行者」,近年還一起支援某網上遠足論壇的毅行隊伍,當上隨隊支援,陪著隊員走了近半的路程。R君看過我的分享後,覺得我只提到香港毅行者很注重取得最快完成時間,似乎是忽略了其他大部份不求名次、只想努力完成「毅行者」100公里的參加者,有點不公平。

就自已的觀察,參加「毅行者」的人,很多都是為了挑戰自己,而非別人,有人以能夠完成能為目標,有人以能夠在自己目標時間內完成便滿意,決心爭取冠軍的的隊伍,應該都集中在「超級毅行者」組別,當然超級毅行者中,也不是每一組都是希望爭取冠軍。爭取冠軍,我認為並無不妥,只是覺得,很多人都忘了毅行者的主要意義,就是為支持扶貧工而籌款。辛辛苦苦的走完100公里,最終為的,都是希望以毅力感動更多人捐出更多善款,其他的收獲,都是額外的附加價值。

作為主辦單位,樂施會舉辦「毅行者」的目的,當然是籌款。但是「毅行者」對普羅大眾的吸引力,始終是一場艱辛的競賽盛事、參加者如何的辛苦、以及冠軍隊伍一年比一年快的完成時間,傳媒的焦點,當然也會集中這裡。籌款最多的隊伍,傳媒少提及,大家沒有興趣,甚至嗤之以鼻,認為「你哋富貴之嘛,又唔係真係咁叻」。其實有不少籌得超過二萬五千元的隊伍,也是一百、二百的向親友、同事募捐得來的,反而有些完成時間不錯的隊伍,對自己十分滿意,反正也不打算以後再玩(因為籌不足基本的籌款,便沒有機會再參加),便連基本的籌款也不籌了,還埋怨「毅行者只是有錢人的玩意」。

慈善活款籌款要多,當然社會上的知名度越高越好,毅行者們要向親友開口募捐,也容易得多。大會也設有表揚毅力和籌款最多的獎勵,只是沒有很多人會留意,既然公眾的取向,都覺得「跑得快」比較吸引、更加值得歡呼,關心的是「香港隊快還是尼泊爾隊快」,冠軍的隊伍亦明顯地更能成為鎂光燈的焦點,樂施會面對傳媒時,也只能在這方面放重一點,其實也是無奈,而我也看不到將會有所改變。樂施會近年特意增加以18小時內完成的「超級毅行者」組別,還安排他們優先在最早的時段出發,避免「快隊」與「慢隊」在路上的互相影響外,也是方便「快隊」爭取更好的成績,用意明顯不過。

值得我們反思的,其實是社會普遍對「勝者為皇」的認同,剛過去的奧運會,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為冠軍們歡呼喝采,對於未能奪標的,最多可能會惋惜一下,轉眼便遺忘了,他們背後也付出過同樣的努力和犧牲,但沒有人有興趣再提。也許大家會說,運動競賽的意義,就是要爭取勝利,不過「毅行者」一開始就明義是為扶貧籌款的活動,但有意無意地,大家漸漸地把主次模糊了。

既然籌款是主要目的,那麼只要籌到更多的善款,管他參加者是帶著什麼目標而來呢。而事實上香港的「毅行者」在推廣策略上也很成功,每年吸引到大批報名參加的人,要經過抽籤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日本毅行者」的規模只有十分一,日本樂施會暫時也沒有花心思增加競賽氣氛以吸引參加者和取得更佳宣傳效果,可能是規模仍小的關係,也可能是因應社會價值觀而作的取捨(避免活動引致其他人的不便),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民眾對於慈善活動的態度,支持就是支持,不會因為其他的附加價值而更吸引他們參加。

曾經見過一些為爭取好成績的毅行隊伍,在麥理浩徑上飛馳,在其他參加者之間穿插,因為被阻,大聲地呼喝其他人讓路。可能他們並不是態度不好,只是不想因收掣不及而誤撞他人,但如果你是一個只求努力完成全程的「慢行」毅行者,又或者只是一個剛好在現場遠足晨運的普通市民,被突然衝至身後的人嚇得手忙腳亂、左閃右避之際,還要被人呼喝時,可能因為支持慈善活動而表示諒解的同時,會否也覺得「日本樂施會」的做法,其實值得我們思考?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08

富士山下的毅行者(十四) – 後記

 
從日本回到香港,已經三個多月了,一班日本毅行者的隊友和支援隊的朋友,自從毅行照片的分享聚會之後,也有接近兩個月沒有見面。忽然收到隊長的短訊,日本樂施會方面通知她,我們隊獲得了今年毅行者的「Closest to Target」獎項。所謂Closest to Target,就是最接近預計中的完成時間。在出發之前,大會要求每隊呈交一份行程時間的計劃,列出預計到達每個檢查站的時間,而我們到達每一個檢查站的實際時間,均與計劃書非常接近,所以得獎。

我們不知道有這個獎,也從沒有想過會得任何獎,所以有點驚訝,但也沒有打算特意到東京出席頒獎典禮。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獎項,所以估計只是一些讓大家開心的綽頭,是口頭上的獎勵,最多也只是一張獎狀罷了,開心了一會後,就不再放在心上了。不過更驚訝的,還在後頭,東京的頒獎禮結束後不久,便收到香港樂施會的電郵:

“We are happy to inform you that the prize (4 big flags) for your team from Oxfam Trailwalker Japan has been air-mailed to our office. Please take your time to collect them...”

以我們的理解,一般獎勵或紀念性質的flags,應該是可以掛在牆上的錦旗。一星期後,「錦旗」終於到手了,我的天呀,原來是一面五公尺長的「鯉魚旗」。日本毅行者在五月中舉行,正值是日本傳統五月五日的「男孩節」後的一個星期,按照日本傳統,凡家中有男孩的,都會懸掛起色彩繽紛的鯉魚旗,以保佑男孩們平安長大、身體健康。綢布繪製成的鯉魚旗,也是表示吉祥的禮物,「鯉魚躍龍門」的典故,在江戶時代從中國流傳入日本,鯉魚在黃河逆流而上,躍過龍門成為龍,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掛起鯉魚旗,也是有希望男孩像鯉魚躍龍門般「出人頭地」的意思。在毅行途中,見到滿天隨風飄揚的鯉魚旗,只覺得很壯觀,還對自己說,有機會也買一面小的,掛在露台上,想不到願望很快就實現了,而且規模之大,更是超乎想像。收到特大鯉魚旗後,的確十分頭痛,五公尺長的鯉魚旗,非要有三層樓高的旗桿才可以掛起來,否則只有長期摺疊起來放在儲物間中。不過這是一項榮譽,縱然無法展示,我也會好好地收藏。


各毅行隊伍遞交的行程時間計劃,對大會在人手和物流上的調配安排,固然很有幫助,只是沒想到,大會對這份計劃書的認真和重視,會到達這個程度。大會可以為了避免參加者的奔跑會打擾到毅行途中其他在場的人仕,取消了競賽活動中最受歡迎和最有吸引力的速度獎項,卻特意為按計劃完成路程的隊伍設立一個獎。也許在這件事上,大家可以對日本人的價值觀,多一分了解。

感覺上日本人做事很注重事前計劃,以及執行時對進度掌握的精確性,日本公共交通工具時間表的可信賴程度,已是眾所周知。在日本,就算是很熟絡的親戚朋友,串門探訪或一起活動,亦一定會預先約定,讓對方有充分的時間作安排,而且預約好之後,一定會守時。突發性的探訪,讓別人措手不及,是很不禮貌的行為;遲到、延誤固然是不好,早到也是不對的,失約更是惡行。大家或者可以理解,一些遊客在日本預約了住宿,臨時遲到又沒有給對方任何的通知,甚至因為不用預付訂金而濫用店方的信任,隨意失約不出現,這都會給日本人留下如何惡劣的印象。一些民宿和旅館,甚至因此不再接受國外的住宿預約。

「香港毅行者」是此項活動的鼻祖,也辦得最成功,但「日本毅行者」今年所作的一些獎項的添廢,對於早已蛻變成以競技為目標的「香港毅行者」活動,似乎應該有一點啟示。為扶貧工作籌得最多的善款,故然應該是「毅行者」的主要目的,如何看待「毅行者」這一類活動,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不必是一場競賽,人的能力各有不同,不必一定要給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標,也不必一定要勝過別人,只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定出適合自己的計劃,努力以赴,達到目標,也是一種成功。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08

富士山下的毅行者(十三) – 完美的結束

 
下午4時19分,終於登上了海拔1300多公尺的三国山頂。雖然上山時已經沒有力氣再加速了,借助地心吸力快步下山,還是可以的。下山的路同樣陡斜,不過泥土鬆軟,急步跑下山,勞損了的膝蓋也不會抗議,而下山的路有很多分岔,看似錯綜複雜,但根據大會的資料,每條都可以抵達山下的公路。大家似乎都不想阻礙到後面的人,不約而同地,各自選了不同的路下山,於是我亦放心地開步跑了,轉眼間,便到了下面的公路。支援隊的SC,特意跑上山來迎接我們,早已在這裡恭候多時。


在到達終點之前,面前還有一座明神山。這是一座草木稀疏的渾圓土丘,鬆散的泥土,每走兩步,便滑一步,走起來較費力。平坦的土丘頂上,有一座石砌的諏訪神社,可以俯瞰整個山中湖,同時也可以眺望湖水彼岸拔地而起的富士山,可以說是這次勞累的行程中最大的獎賞,「日本毅行者」活動宣傳海報上展示的,就是這一幅美景。在我們原本的行程計劃中,也預算了在這裡欣賞富士山日落美景,當日天氣雖然大致天晴,可惜午後煙霧迷濛,站在明神山頂,近處的山中湖也幾乎看不見,莫說是富士山了。



山下湖濱的終點站經已在望,100公里的行程,只剩下兩公里了,既然無景可看,我們也不浪費時間,又開始急步下山了。在最後的一公里,終點站就在不遠處,但仍然要繞過大片的草地,兜一個大圈,感覺上非常漫長。下午5時23分,天氣變得灰暗,還下起微雨,在出迎的支援隊隊友陪同下,我與三位隊友一起跑過YMCA山中湖中心入口的拱門,完成了一百公里的「日本毅行者」。

可能不是隊伍到達的高峰時段,而且參加隊伍的數目也少得多,終點站聚集的人並不多,比起香港毅行者的屯門軍營終點站,氣氛顯得比較冷清,不過工作人員依然十分落力地為衝線的隊伍打氣。接過完成證書後,支援隊為我們準備了啤酒代香檳,舉杯慶祝。負責頒發證書給我們的,原來就是一路上不斷碰面、與隊友B談得很投契的大會義務攝影師呢。

*

 *

經過了32小時23分鐘的辛勞後,得到的除了是完成證書外,還有那難忘的過程和一路上美麗的風景。美麗的風景,不單是眼睛看到的秀麗山水、日月晨昏的光影變換,還有那對當地社區投入支持扶貧籌募活動的熱忱的深刻印象。當然,還有那能為扶貧工作籌得接近一萬港元善款的喜悅。我們每人在終點收到的,還有一張當地初中學生為每一位毅行者親手造的書簽,上面寫上了感謝和祝賀完成的日語字句,他們的心思,教收到書簽的毅行者們感到窩心。

我們在山中湖畔的民宿訂下房間,多留了一天,遊覽附近的湖光山色,可惜富士山一直躲在雲霧中,沒有露面。因為要繼續在日本的行程,在第三天的早上,我便告別各位隊友,獨自乘坐長途巴士回東京新宿。曦微晨光下,正當我帶著美好的回憶、也夾雜著一點點與富士山緣慳一面的遺憾,準備離開山中湖的時候,天際濃濃的雲幕緩緩拉開,繼而消散,煙波浩瀚的山中湖對岸,現出了金光映照下的富士雪峰。




<* 隊伍在終點的照片,轉貼自日本毅行者官方照片集>
 
 
 
考考你:在第一張照片中,有一些在早前幾篇的網誌中曾提及過的物品,看看你找到多少件?

Friday, September 12, 2008

千里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千古傳唱的中秋詞《水調歌頭》,為北宋大詞人蘇軾(東坡)所作。對中國文學不熟悉者,大概也會聽過這首詞,因為早年梁弘志把原詞譜上音樂,創作成一曲《但願人長久》,經台灣歌星鄧麗君的演繹,成為了街知巷聞的國語名曲其後香港歌手王菲在1995年發表向鄧麗君致敬的專輯中,翻唱了這首歌,也成為了王菲本人的經典曲目。

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中秋詞,南宋胡仔(元任)在其詩詞評論集《苕溪漁隱叢話》中更讚譽為﹕「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據東坡本人所記,「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詞人在中秋佳節觸景生情,思念天各一方的弟弟,遙寄祝福。自己很喜歡這首詞,尤其是到了外國唸大學的期間,感受更深。

這首詞也不只是感懷嗟歎,其實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人生哲理的參悟、對不如意事豁達樂觀的態度。詞人幻想著自己乘風在天上神遊,雖然捨棄不了塵世的牽掛,但又能看透人生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己也是一個隨緣的人,世事多變,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既來之則安之,唯有保持樂觀面對,把不如意事,當成是人生的磨練。

大家同住地球村,同一明月之下,雖然相隔異地,依然息息相關。但願大家都能珍惜身邊的一切,清澈的水、清潔的泥土、清新的空氣、清朗的天空,都能長久。

今年的中秋假期,一班朋友相約到廣東英德附近的英西峰林賞月渡佳節,很快便要出發了,回來後再與大家分享吧。在這裡預先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中秋節,人月兩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