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8, 2008

跟文字與色彩的搏鬥

已有一段日子沒有在網誌上增添文字了,原因是...正全力與另一些文字在搏鬥中。

參加的業餘遠足俱樂部,成為註冊團體已經十一年了。在十周年時,俱樂部決定印製一本紀念特刊,因為會員們除了喜歡戶外旅足活動外,很多也熱愛攝影和寫作,十年下來,積存了不少旅途中的照片和文字。挑選照片和文字,固然是艱鉅的任務,校對的工作,也很花時間,不過在一班籌委的努力下,利用公餘的時間,最終都完成了,但是一年時間也過去了。不過最困難的任務,還在後頭 - 排版和印刷,主要是因為大家都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不熟悉排版軟件的應用,也不知道印刷的流程。本來也有打算把排版工作交給專業的人士,但是要把我們的構思轉達給排版的公司,來來回回的修改,恐怕花的時間多,需要的費用也不菲。因為我們印的量很少,又沒有很多錢可以用,找尋合適的印刷商,也得花不少時間。

十一周年聚餐也過去了,特刊的出版,仍是沒有確實日期。十周年的紀念特刊,總不能過了十一周年才完成,時間緊迫,大家都很心急,於是我便接下了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皆因我是唯一算是比較「熟悉」出版工作的人,而所謂「熟悉」,只是每月一紙的會員通訊,都是由我負責而已。

電腦軟件的發展,讓家中出版變得更容易,以前只接受某些專業排版格式檔案的印刷商,也普遍接受PDF格式的檔案了。我可以用MS Word排版,雖然辛苦一點,時間長一點,但最終也可以完成心目中的編排,繼而產生可以接受的PDF格式檔案。起初因為不熟悉印刷的運作,一些基本東西如「出血位(1)」、解像度(2)、四色彩頁圖像用「CMYK(3)」、黑白頁圖像用「灰階(4)」等等,都不能達到起碼的要求,結果要來來回回的多次修改。幸好印刷廠的師傅不嫌我麻煩,還作了細心的指導。辛苦過後,看到成果,固然開心,通過這次的經驗,學到了不少有關出版印刷的知識,也是難得的。

幾個星期的最後努力,終於有了成果,今天看過了數碼打稿,漂亮極了,與心目中的效果相差不遠,明天開會大家看過沒有問題後,便可以付印了。或者天下間的父母,永遠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漂亮的,以生孩子的感受,來形容製作這本紀念特刊的過程,確是很貼切的比喻。

不過與文字的搏鬥並未過去。答應了為一本野外活動雜誌的十二月號寫一篇專題,轉眼間,交稿的死線又到了。


-------------------------
(1) 出血:印刷裝訂工藝要求頁面任何緊貼裁切線的圖像(地色或圖片),必須在裁切線外留出一定的餘量(一般須跨出裁切線3mm),以使在修整裁切時允許有微量的對版不準,這個餘量叫做出血。

(2) 解像度:又稱解析度,用來表示圖像的精細度。圖像基本上是由像素點構成的點陣圖,每單位長度上像素點的數目,就是解像度,通常以dpi (dot per inch,每吋所含的像素點) 為單位。以一般印刷品質的要求,圖像有300dpi的解像度已經足夠。黑白稿的電子檔,最好的解像度是600dpi,因為印刷廠在製作黑白印版時,灰階的處理必須過網(黑色印刷不能有色階,將圖像加上網點,使之產生連續調之影像),使用的點陣數就是600dpi。

(3) CMYK:也稱作印刷色彩模式,是3種印刷油墨名稱的簡稱:青色Cyan、洋紅色Magenta、黃色Yellow和黑色blacK。印刷需要的色彩模式,與發光的RGB色彩模式(例如電腦顯示屏幕上顯示的圖像)有很大的不同,理論上只需要CMY三種油墨,就足夠混合出所有的顏色,而三種高濃度的油墨加在一起,就應該得到黑色,但是由於目前還不能造出高純度的油墨,CMY相加的結果,實際是暗紅色,因此還需要加入專門的黑墨,令印刷出來的色彩更真實。傳統的印刷機有4個印刷滾筒,分別負責印製CMYK這四種色的灰階圖,一張白紙進入印刷機被印4次後,便成為一張彩色印刷品。

(4) 灰階:如果頁面上的圖像全為是黑白(灰階)的,則用灰階模式較好。如用CMYK模式表示,印刷時有4個版,費用多不說,彩圖轉灰階時,也可能會因灰平衡控制不好而偏色,印刷時顏色太重以致圖像太黑。

Saturday, October 11, 2008

La mia Via

看到題目,不要以為我打算談歌劇,La mia Via,只是意大利文「我的路」的意思。我的路,英文是My Way,喜歡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文金曲的朋友,美國殿堂級流行歌星法蘭.仙納杜拉 (Frank Sinatra) 的名曲《My Way》,相信無人不知。

生於1915年新澤西州Hoboken的仙納杜拉,是意大利移民美國的後裔,父親來自西西里。法蘭.仙納杜拉的事業成就以歌唱為主,但同時也是著名的荷里活演員。他是一位流行歌手,人們一般以傳統流行音樂和經典流行音樂來形容他的風格,不過他在1953年以後的演唱,都受到爵士樂風格所影響,所以人們也會把他歸類為爵士樂歌手。他的歌曲其實跨越了兩代人,是流行樂壇的長青樹,《My Way》是他晚年的名曲。

法蘭.仙納杜拉並非這首歌的原唱者,原曲是法國創作歌手Claude Francois 在1967年的作品《Comme d'habitude》(意即「如同往日」),保羅·安卡(Paul Anka)在1969年改編成英文版本《My Way》,並首次收錄在仙納杜拉同名專輯,歌曲自此風靡全球。這首歌不但成為仙納杜拉的代表作,在西方亦常被用作為告別歌曲,尤其是在一場表演的結束,或一個人的離開、退休。為英文版填詞的保羅·安卡,本身也是著名流行歌手,在90年代末期以後的所有演唱會,都以這首歌來作為壓軸。大家不知是否記得,電影《盜亦有盜》(Good Fellas) 完場時,以此作為閉幕歌曲;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離任時,亦特別要求以此為告別曲。根據英國「衛報」的統計,《My Way》在英國是最常播放的喪禮輓曲,著名美國車手Alan Kulwicki 在1993年離世時,也選了《My Way》為輓曲。不過最弔詭的是,「貓王」皮禮士利在70年代中期曾演唱這首作品,不久後便逝世。

歌曲以一句「And now, the end is near」作開始,令人聯想到快將離世的老人,向身邊的人回顧自己的一生高低起伏,有得有失,但對這一切無怨無悔,因為他曾堅強、自信地面對人生中的挑戰。他為自己一生自豪,因為那都是按自己所選的方式,走出自己的人生路。歌詞似乎是為晚年的仙納杜拉度身訂做的,就如香港上一代著名歌星徐小鳳的《隨想曲》和羅文的《幾許風雨》。Paul Anka在填上英文歌詞的時候,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深刻的體會到生命的滄桑。

雖然無怨無悔,離別在即,曲調不免帶哀傷。法文原版《Comme d'habitude》的意境,則截然不同,原曲講述剛失去摯愛的戀人,雖然情人已離去,但仍舊一如往日地為她蓋被子、也一如往日等著她回來,配樂中有憂傷,也有輕快,甚至有搖滾的版本。

此歌也有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的版本(《Sì come sempre》和《A mi manera》,不過都是以《Comme d'habitude》為藍本的翻譯歌詞。今次介紹的,是《My Way》的意大利文版本《La mia Via》。


La Mia Via

Perchè restare qui
se la platea è già deserta.
Perchè, che cerco mai,
che voglio mai, più del successo?


Perchè, se in fondo io
non ho lottato che per questo,
e ormai l’ho scelta già
questa mia via? (La mia via)


Vorrei, come vorrei
vederti lì in prima fila,
così, almeno tu
vedresti che sono cambiato.


Che in me non c’è già più
quell’entusiasmo di una volta.
Ma io, l’ho scelta io,
questa mia via.  (questa mia strada (1) )


Indietro ormai
non si va più.
Io lo vorrei
ma non si può più.

Adesso sì, è tardi ormai,
capisco che tutto sbagliai,
perchè eri tu, soltanto tu,
questa mia via. (La mia strada)


Son qui, che senso c’è,
mi accorgo che la scena è vuota.
È qua la verità,
non sono che uno che piange.


Perchè, io più di te,
ho amato me ed i miei sogni
che ormai non hanno più
la tua via.


Indietro ormai
no, non si va.
Io lo vorrei
ma non si può più.
Adesso sì, è tardi ormai,
capisco che tutto sbagliai,
perchè eri tu, soltanto tu,
questa mia via. (La mia strada)


Adesso sì, è tardi ormai,
capisco che tutto sbagliai,
perchè eri tu, soltanto tu,
questa mia via! (La mia strada)


La mia Via》是比利時歌手Frank Michael的名曲之一,收錄在他1990 的專輯《I love you》。Frank Michael被稱為法文情歌王,卻是意大利人,在三歲時離開意大利,移居比利時,年少時已贏得多個電台的歌唱比賽冠軍,1974年出第一張45轉法文單曲唱片《Je ne peux vivre sans toi》,到第三張單曲唱片《Dite-lui que je l'aime》(以法文翻唱Ray Peterson的名曲《Tell Laura I love her》)時,已被樂壇真正認可,其後更在法語唱片的市場佔了重要地位,九十年代在巴黎舉行的演唱會,場場爆滿。Frank Michael一直以法文歌曲作主打,La mia Via》是為數不多的以自己母語唱出的熱門歌曲。

因為喜歡聽舊歌,《My Way》早已是耳熟能詳,但《La mia Via》,以前從沒有聽過,剛巧朋友在他一篇關於送別前任長官的網誌上,貼上了這首歌曲的音樂影像,才有機會欣賞到用意大利文唱出的版本。雖然人對於事物往往會先入為主,但聽了意大利文的版本後,覺得有一種很特別的味道,反而更加喜歡。

意大利文是一種很特別的語言,聽意大利人說話,音節輾轉起落,又快又急,音調鏗鏘激昂,往往以為他們是在吵架,但唱出來的意大利文,卻又偏偏是最優美動聽的文字。聲樂藝術是音樂與語言的完美結合,意大利文是十分適合歌唱的語言,因為在字體結構與語言特點上,意大利文屬多音節文字,具有清晰、音序均勻、節奏鮮明、母音平正圓潤、渾厚而流暢的特色。意大利文中,幾乎所有的單詞都是以母音結尾,無論多長的單詞,每個母音都必須發得響亮清楚,非重讀的母音也不例外。因為發音時聲帶往往緊張度較大,幾乎就如在歌唱,有利於歌唱發聲。意大利民歌及意大利歌劇也因此而風靡歐洲,並對世界的聲樂藝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絕對不是偶然的。

有趣的是,把《My Way》唱得街知巷聞的法蘭.仙納度拉,本身也是祖籍意大利,如果當年《My Way》是用意大利文唱出,不知會否更加有味道,更加有感染力呢。

-----------------------------------------------
(1) Frank Michael的歌詞,每段尾句均與最初版本略有不同,其中Via 一 詞,大都被 Strada 取代。Strada Via,其實都有「路」(Way) 的意思,但 Strada 比較接近英文Street (街) 的意思。自己的意大利文修為近乎零,只是在參加大學合唱團期間,不時會遇到意大利文的曲目,需要把歌詞生吞活剥,算是曾經接觸過一點點而已,如有謬誤,還請指正



YouTube 收錄的版本:

Frank Michael的《La mia Vi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YS5Fi2c6U
法文原版《Comme d'habitud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EuAG-yxFlY
Elvis 逝世前最後演唱會中的《My Wa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b6UpLmiS1c


<照片轉貼自網上>

Sunday, October 05, 2008

網緣

中國人相信「緣」。提起緣,一般人都會想到姻緣,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連,都是緣。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在茫茫人海中能夠碰上,其實已是緣。朋友相識相交,是緣;學生能跟隨老師學習,是緣;夫妻結合,誕下後代,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更加是幾世修來的緣。

佛家有輪迴之說,相信緣是前生積德的結果,是前生的關連的延續,是有根可尋的。對於不相信輪迴之說的人,緣是無法預計的,只是隨機的巧合,生命軌跡的偶爾相交。無論觀點如何,緣都不是可以順手拈來的事物,是值得珍惜的。

親屬如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的緣份,可以說是在出生前十個月便定了下來,其他的緣份,卻是在漫長的人生路上逐漸浮現,似乎更為隨機、更加無法預計。不過,自從互聯網當道之後,以往種種對「緣」的概念,幾乎都完全被顛覆了。

基本上只要你把電腦接上互聯網,通過不同的中界網站,就可以接觸到世界上每個角落的成萬上億的「網中人」,至於是否與他們溝通,只是你的選擇,當然,對方也可以選擇是否接受你的溝通要求。只是「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在茫茫人海中碰上」,有了網絡世界,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了。

所以有人說,互聯網的出現,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從前不能經常聯絡的親友,甚至是從不認識的人,現在可以經常通電郵、隨時在網上論壇或Facebook上聊天、甚至利用視像MSN「面對面」地交流。

但是也有人說,互聯網的出現,其實是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冷淡、更加疏離、更加虛假。親友之間,以往不管是否樂意,為了維持關係,還會有起碼的見面次數,有了互聯網,現在只要在適當時間經電郵或MSN送上問候,就可以交差了事,寒暄的信息,可以是預先設定、定期準時傳送(例如生日、節日的祝福),甚至是同一個拷貝分別發送給不同的親友。至於從未見面的網友,以虛假的身份,甚至虛假的性別來交流,是十分普遍的事,因為在完全不知對方底蘊的情況下,保護自己是十分必要的,而在不必顯露真實身份的環境中,更可以盡情地任意妄為。這些虛假的情緣,充斥著虛擬的互聯網世界,因為就算你肯踏出一步,以真實的身份示人,也未必有相應的回報,甚至更容易成為受害者。有無知少年在互聯網被別有用心的人欺騙,繼而答允見面而遭殃;也有在互聯網購物的人,經電子管道付了錢後,卻收不到貨,甚至連付款資料也被盜取作非法用途。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教人如何不心寒。
當然,互聯網上的交往,也不全是負面的例子。我本身喜愛旅行和遠足,通過參與網上的旅行和遠足論壇,交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外,也結交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相約一起出來活動,有的甚至成為好友。居於大城市的人,每天外出時,也會碰上成千上百的人,也不見得每天都會交上朋友,而互聯網,也只是提供了一個更方便更廣闊的平台而已,能否相識相交,也得靠一個緣字。遠足論壇上有幾千的登記會員,從沒見過面,更談不上認識的,起碼有百分之九十。

「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見面不相識。」能夠碰上,是一種緣份,但說到底,人與人的交往,能否延續這一份緣,始終要視乎雙方的誠意。好友MK君,最初相識,也是始於網上遠足論壇,他在網上得知一項遠足活動的消息,知道我有份參與,便直接以私人信息聯絡我,了解行程,也表示希望參加。我雖然並不認識他,也欣然提供資料,並歡迎他參加,後來因為志趣相投而成為朋友,也是始料未及的事。最近在網誌上與台灣的博友DM君交流台灣的登山經驗,在得知我希望購買一套台灣自然風光的錄像光碟、卻又因越洋付款的問題而為難時,DM便自告奮勇地代我購買。感激之餘,因為素未謀面,為表誠意,我提出先匯款給她,待收妥後再郵寄給我,怎料轉頭便收到她寄來的郵包。我在盡快想辦法匯出款項之餘,也只能寄回一本香港郊遊的書籍,聊表謝意,感謝她的幫忙,更感謝她的信任。

參加公開的社交活動,一樣會有很多從不認識、第一次見面的人,互聯網上的交往,與其他傳統的社交活動相比,其實也沒有大分別,保持一定的警覺性,是應該的,更深的友誼,也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了解,才能建立,但不妨先走出第一步,以真誠待人,這樣才會有機會交到真心的朋友。


浮生半日閒 之 秋意

重陽也快到了,應該是秋高氣爽的日子,訪港的強烈熱帶風暴,實屬稀客,不過還是來了個「海高斯」。雖然進入了十月,天氣仍一直炎熱,「海高斯」最後消散,變成低壓區,卻也為香港帶來了秋意。

一號風球除下,不過偏南強風持續,還帶來連場大雨。星期天一早醒來,原本計劃了溯溪的活動,看見滿天烏雲的景象,便倒頭又繼續睡去了,果然不久便下起暴雨。中午雨勢稍緩,是外出找吃的時候了,在灣仔打了一個轉,記不起朋友介紹的是船街的哪一間餐廳。經過胡忠大廈時,看到一家越南餐廳,想起自己很久沒有吃過越式食物了,推門便進。

越戰結束後的難民潮下,作為第一收容港的香港,滯留了不少越南人,最終留在香港生根的,也有不少。正宗的越南菜,在香港已流行了不短時間,不過給人的印象,往往不當是高質素的菜式。大眾化的越南餐廳,菜的款式不多,其實越南菜吸收了不少法國菜的特色,並非一般人認為的「鄉土菜」。

這家餐廳在中環的總店經常大擺長龍,據說因為味道正宗,有朋友曾到越南旅遊,也在香港試過不少越南菜館,還是覺得這裡的味道最似越南當地,尤其是生牛肉湯河。不過為人詬病的,是侍應的服務態度,但我又沒有這樣的感覺,也許灣仔店不似中環店般繁忙,他們沒有哪般煩躁吧。我只是一個人吃,不可能嚐試到很多不同的菜,所以只能點最簡單和普通的食物-越式春卷和香茅牛肉檬粉。不過越是簡單和普通的食物,越能考驗到廚師的功夫。

越南菜講究清、淡、鮮、醇,但離不開一種甜中帶酸的口味,魚露和酸柑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佐料。我愛冷吃的檬粉,就是為了那甜中帶酸的魚露,不過爽口兼甚有彈性的檬粉,也是原因之一,只是自己腸胃敏感,冷吃的檬粉屬涼拌的冷盤,始終有一定風險。不過檬粉送入口時,爽口彈牙之餘,感到餘溫仍在,應該是新鮮煮熟,再以冷水降溫的。檬粉的份量也很足,正合我這些大胃之人。香茅牛肉的味道不過不失,不過我吃檬粉,主要是為了魚露,魚露的味道調得好,其他配料味道如何,也不會太在意。


以前在一般的越南餐廳吃越式春卷,配菜大都只有萵苣(生菜)和青瓜片,其實越南菜講究的清和鮮,新鮮香葉的配搭是不能少的。這裡的越式春卷,隨碟附上的是一籃子新鮮香葉:香花菜(薄荷葉)、九層塔(羅勒)、紫蘇葉,頗為正宗。小時候並不喜歡紫蘇的味道,唯一有機會吃到紫蘇,是喝中藥的時候,總覺得紫蘇的氣味,令本來已經很難吃的中藥茶,更加難以入口。不過自從在日本嚐過用新鮮紫蘇葉伴著吃的刺身後,便對紫蘇大為改觀,原來紫蘇的幽香,會令刺身的鮮味更加突出,紫蘇葉伴著越式春卷吃,也有相似效果呢。

午後雨停了,天色放晴,吃完午餐,便跳上了往山頂的巴士,因為大雨過後,山上必定飛泉處處。人們登扯旗山,多為了俯瞰山下五光十色的繁華都市,其實山上散落著的大大小小的華第豪宅之間,是大片的茂密的次生林,在林中小徑穿梭,只要不刻意望向山下的「廣廈千萬間」,你會忘了自己身處大都會的核心地帶附近,而是在原始森林中留連。不過我到山頂,主要還是為了雨後的飛瀑。

從山頂餐廳傍西行入接夏力道,不久便聽到潺潺水聲。山徑忽然一拐,一道飛瀑便展現眼前。從山頂流入薄扶林水塘的薄扶林石澗的上源有多支,其中一分支源自山頂公園(1902年的前港督別墅的遺址)附近,澗道被山頂的豪宅包圍,只有在橫過夏力道時,才能讓公眾親近,還在橫過前來一個大跳躍,形成一道飛瀑,因為接近源頭,水量只有在大雨後才比較可觀。這裡是夏力道,盧吉道在山的另一邊,不知何故此瀑被命名為「盧吉飛瀑」,不過這是官方的名字,辜且繼續以此稱之。

拍攝完瀑布美景,再往前走了一段,天色又灰暗起來了,於是趕快走回頭。一陣陣的風吹來,竟覺得有點冷。「海高斯」怱怱而過,帶來了雨水,也帶來了秋意。

Friday, October 03, 2008

登山褲的選擇

有人說,年輕時不妨多給自己一些不切實際的夢想,好作為上進的動力,但人過了三十歲,就應該對自己老實,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再買腰圍小一個碼的褲子,奢望可以待自己瘦一點時再穿。

下班後到了某大戶外用品公司逛逛,為年底為期兩週的登山活動作準備,不過主要還是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登山褲。家中本已有好幾條登山褲,只是大部份不是太薄、不太適合登高山,就是使用率太高而過度磨損。唯一一條比較新的,在最近一次清洗時,也被毀了清白:洗衣機中途怠工,登山褲與抓毛外套,泡在水中纏綿了一夜,抓毛外套的棗紅,都跑到對方身上去了,彷彿被傳染了一身的皮膚病。兩個星期的登山旅程,要滿足替換衣物的需要,得要多置一兩條褲子。

上一代的遠足愛好者不太注重裝備,覺得登山遠足靠的是體力和技巧,穿著牛仔褲球鞋、甚至西褲皮鞋在山上馳騁的前輩,仍會偶然遇到。反觀新一代的遠足愛好者,不少卻過份注重裝備,每次出動,一身昂貴的名牌登山裝備,真正有需要的,只是小部份,有些甚至連正確的使用和保養方法也不太清楚,是另一類的浪費。自己不會抗拒專業的裝備,但也不會盲目追求,不是必要的,不會特意添置,但如果是對安全和健康有幫助的,也會考慮,例如基於揹負重量對腰椎、盆骨和膝蓋等的影響,我會重視背包和登山鞋的設計,而登山褲的選擇,是另一個例子。

對於裝備的選擇,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早年開始參加遠足活動,穿的不是長牛仔褲,就是一般的短運動褲。穿短運動褲是貪涼快,只是野外不單有各種叮人的昆蟲,還有那些帶鋒利葉片和尖刺的植物,更有自己的「天敵」- 引發嚴重皮膚敏感的野漆樹。長牛仔褲有保護作用,但自己汗腺比較發達,運動期間必定全身被汗水浸透。濕透了的牛仔褲,變成沉甸甸的負擔,牛仔褲過厚或過窄,不利於散熱,也不利於攀爬活動和血液循環。後來轉穿軍褲,在軍警店購買,價錢是貴了點,但起碼是按照真正軍服的設計縫製,袋子特多方便放置物品之餘,又確有鬆身和耐磨的好處,不過排汗一項,依然不能過關,夏天登山時,經常因長期被汗水浸泡而引起汗斑。

不少朋友只相信名牌產品的專業性,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要。名牌帶在身上,的確可以滿足了虛榮心,但不搞清楚是否適合自己,反而造成障礙和負擔。名牌從來不是自己重要的考慮因素,切合自己的需要,才最重要。最後決定穿著專業的登山褲,完全是基於自己的實際需要:鬆身,方面靈活攀爬;排汗、快乾,有利於保持乾爽和保溫;物料輕便而保暖,方便在清涼高地上的長途旅程。

專業的登山褲,價錢當然昂貴,購買前都會反覆考慮,不過一般都可以穿著很長的時間,還是值得的。這家戶外用品公司,沒有我慣常選用的牌子的登山褲,存貸的品牌,雖然也很有名,只是自己沒有做過事前功課,只好逐一細閱說明書,了解清楚每一個產品型號的用料和功能。一番研究後,最後買了兩條不同功能、長短兩用的登山褲。

這個品牌起源自1921 年阿爾卑斯山腳的法國,現代登山運動的發源地。阿爾卑斯山孕育出世界級登山家,同時也孕育了世界級的登山用品公司。品牌的開山師祖Raymond 及 Rene,兄弟倆均是法屬阿爾卑斯山區的登山嚮導,工餘時應用自己在登山方面的經驗,以小作坊形式,為其他登山嚮導製作和改良專門的登山背囊及衣物,30年後繼承了父母的帆布袋生意,改為研發生產專業登山用品,當年並曾贊助著名登山家 Maurice Herzog 和 Louis Lachenal 的法國登山隊,遠征Annapurna,首次成功踏足海拔 8000 公尺以上的高峰。有趣的是,我今次登山,也是到Annapurna地區,不過當然不是攀上高峰,而只是一般的健行路線,不過也算是有趣的巧合。

歐洲的尺碼與亞洲的不同,一般的中碼,我穿起來都嫌稍大。試身的時候,先試了細碼的,看來很貼身,平日當做逛街時的休閒服穿,相信會很好看。不過我需要的是一條方便攀爬的登山褲,重要的是額外的空間,看起來有點衣不稱身,也沒有關係。另一條是87.4%尼龍加12.6%聚氨基甲酸酯混紡的衣料,比較厚,有保暖功能,而且很有彈性。售貨員似乎不太專業,也可能以前是在時裝店任職的,頻頻說我穿細碼很好看,又說彈性衣料貼身一點也沒問題。我知道自己要什麼,當然也不會期望自己的腰圍會有所縮減,「自知之明」的修為,在二十歲之後已略有所成 - 我選了較為鬆身的中碼。

不一定要等到過了三十歲,也不一定只限於在買衫褲的時候,對自己老實,不要自欺欺人,是任何時候都用得上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