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9, 2009

獨放扁舟西海去 – 懷念李君毅前輩


「我記得你,你不就是某某某嗎?」眼前這位神采奕奕、聲音宏亮的長者,邊說邊揮動科學毛筆,以秀麗的書法,寫出我的名字。年近八旬的老人家,不單止健步如飛,而且記憶力特強。他是旅行遠足界德高望重的名宿,而我只是個剛開始參與郊野活動、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幾個月前交談過幾句,再次見面時,竟然一字不差地記得我的名字,我頓時感到受寵若驚。當然,他也記得在場每一個曾經見過面的人的名字。那是十多年前的一幕,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的一個香港郊野風光攝影展中,我有幸認識了這位本地遠足界無人不知的前輩、「山海之友」總領隊李君毅先生。

第一次知道前輩的大名,是因為祁麟峰先生所著的本地郊野探奇書冊「縱橫香港奇山異水」,封面內頁上秀麗卻蘊含勁力的書法,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題字的正是李君毅前輩。後來參加了「友峰旅行隊」的活動,因為領隊梁榮亨先生的關係,才有機會真正認識這位前輩。十年前梁榮亨先生為了專注於山水風光叢書的寫作和出版,把旅行隊的運作交託給一班年輕的隊員,催生了「友峰會」,前輩亦很提攜我們這一班後進,十年來一直出任這個業餘遠足會的名譽顧問,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亦成為了大家的活字典。近年雖然行動不便,前輩仍一直堅持親身出席每個會慶的周年聚會。

隨身帶備紙和筆,一直是前輩的習慣,皆因他早年積勞,以致在五十五歲當年,雙耳完全失聰,但這個挫折,對他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各種活動的參與,似乎沒有很大影響,也許文字一向是前輩的專長,紙和筆成為了日常的溝通工具,亦只不過一種伸延。前輩15歲時從中山移居香港,回廣州完成高中教育後,再重回香港定居,從此便與香港的青山綠水結下不解之緣,早年參與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遠足團體「庸社」,其後又創立了「山海之友」旅行隊,以創新多變的形式,積極引導和帶領公眾參與郊野活動,在多份雜誌和報刊上發表的旅行文章和照片,推介香港境內的優美山水,更是不計其數。前輩在本地遠足界貢獻良多,大家可能都知道,香港著名的「四大野外奇觀(1)」,正是他所提出和倡議賞遊的,但就未必知道,前輩也是本地溯溪活動的先行者,位列「香港九大石澗」的大城、屏南和雙鹿石澗,都是由他命名的。

前輩早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新聞系,最初也是從事新聞編採的專業,他女兒亦曾在香港電台工作多年,也許就是家學的淵源。前輩後來改投教育事業,專注於英語的教育和翻譯工程,同時亦以他對香港山水的深入認識,在珠海書院出任助教及講師。因為從事教育工作,也因為他根本就是愛書之人,家中藏書過萬冊,對於本地風光旅遊刊物的出版,亦一直大力支持。

幾年前一次社團聚會之後,在送前輩回家的途中,我提及自己也算是一個書癡,前輩便立即邀請我上樓去參觀他的藏書,還說如果有用得著的,就盡管借去。自認是個愛書之人,但卻無法如前輩般慷慨,輕易就把自己珍愛之物借出。前輩的見解是,書的價值在於傳播訊息,讀過了,就藏於腦內心中,既然愛書,便不要讓它被埋沒於書櫃之中,自當與更多愛書之人分享,讓它繼續發揮它的價值。藏書,就是為了日後分享。聽了前輩的一席話,佩服他的胸襟,也讓自已感到羞愧。因為已經夜深,不欲妨礙前輩休息,所以決定改日再訪,但之後一直俗務纏身,終未有機會一覽書山,是為一大憾事。後來得悉在有心人的協助下,前輩已逐批地把藏書悉數捐出,由國學大書饒宗頤教授親題牌匾,設立了「茂芳冊府」,實現了與愛書之人分享的意願。

因為行動不便,前輩近月減少了公開活動。農曆新年之前,忽然收到旅行遠足聯會梁文偉會長傳來的電郵,得悉前輩已於一月九日與世長辭,享年92歲。昨天是他出殯的日子,到來道別的,除了學術界中的朋友,不少是旅行遠足界的好友和後輩。靈堂上看不到悲傷,只有懷念,更多的是笑容和讚譽。中國人的傳統,以九十有二的高齡辭世,應該是笑喪,更大的原因,也許就是前輩生前爽朗樂觀的性格、那永遠的笑容滿面,繼續感染著每一位親友,我想這也是前輩樂於見到的。靈堂上帶笑的遺照,逝者安詳的遺容,讓人感到,這彷彿只一個榮休前的歡送會。

前輩在去年為「友峰會」十周年特刊撰寫的紀念文章中,有這樣的一段:「《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觴。》 岷江之源,剛開始時,其水量僅僅滿溢一個酒杯而已。」1938年冬,前輩隨「庸社」首次遨遊香港山水後,從此便成為一位香港山水的熱愛者,七十年後離開之時,因為他的鼓勵、感染、提攜、引導和推介,而愛上這片美麗山水的後來者,已經不計其數。《濫觴》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前輩一生的堅持和努力、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那樂於分享的廣闊胸襟。

------------------------------------------------
「獨放扁舟西海去,未名灘畔沐秋涼。」這是李君毅前輩一首題為《名牌旅行》的七言絕詩的下半。前輩年輕時喜歡在山水之間尋幽探秘,原詩表達的,正這種情懷。古人以「駕鶴西去」比喻一個人的逝世,前輩生前熱愛遨遊山海,駕舟西去,更合他的風格。

(1) 香港四大野外奇觀:「平洲奇石」、「大浪群灘」、「東海岩洞」以及「帽山飛流」。

Sunday, February 08, 2009

順其自然 – 渣打香港馬拉松2009

 
「以我今年的情況,如果也可以過關,就真的是『天冇眼(1)』了。」

一年一度的渣打香港馬拉松舉行前一個星期,已經報名參加比賽的網友,紛紛以留言互相鼓勵,以上就是我的回應。朋友說我很幽默,甚至說我是在裝蒜,其實我是有苦自己知。

今年是第四年參加全程馬拉松的賽事,過去幾年的完成時間,一年比一年退步。參加馬拉松賽事,事前必須要有充足的訓練,跑友們稱之為「儲里數」,否則出賽時很容易受傷,甚至無法完42公里的賽事。自己參加馬拉松,本來就只為了有個訓練目標,希望藉此保持定期的有氧運動,所以能夠在賽會限定時間內完成,就已經滿足。過去幾年公私兩忙,能抽出來跑步的時間愈來愈少,成績一年比一年退步,是意料中事,去年更是在最後的十多公里中不斷抽筋,差不多是一步一步的捱回終點。

剛過去的一年,跑步訓練幾乎是完全停止,連一向當做熱身賽的「Nike 10公里」和「美津龍半馬拉松」賽事,也因為報名人數太過踴躍而無法參與,到馬拉松舉行前一個月,也只作過了兩次10公里的練習。兩星期前作最後一次30公里長課操練,結果跑了25公里,便因小腿抽筋而無法繼續。在這樣訓練嚴重不足的狀態下應戰,我已經作了最壞打算,估計自己將會首次無法完成賽事。面對各位跑友的鼓勵,我只能自嘲一番,以笑遮醜。



自己對於「清靜無為」的莊子思想,認識並不深,不過對道家的養生之道,卻有一點體會。「無為」者,順其自然,但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要勉強做那些違背自然規律的事。人生來有手有腳,本來就是用來活動,如果不用,按照進化的理論,早就應該退化掉,人要運動,就是自然規律。中醫學一貫主張人體必須是活動的,其中也包括體育運動,活動時氣血就能得到充分的運行,否則容易生病。不過運動不能過度,有勞有逸,勞逸適度,才是養生之道。運動也有禁忌,就是不能在氣血不足的時候進行,回想自己在過去幾年,為了抽空作訓練,在休息不夠的情況下仍出去跑步,其實壞處多於好處。而且當運動帶來的不是放鬆心情,而是心理壓力的時候,就更加對身體無益。自己雖然口口聲聲說不計較完成的時間,但其實也有期望成績不要太差。在訓練不足的情況下,仍然要求自己盡力,超過了當時身體狀況可以接受的運動強度,事實上也是有違自然規律。

因為估計自己將會無法完成賽事,所以今年的馬拉松,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不再勉強自己盡力,只按照自己覺得舒服的速度跑,能跑多遠就多遠,即是所謂的「平常心」。開首十公里,我還是跑了5分鐘一公里的速度,當我發覺後,立即減慢速度,減至六至七分鐘一公里,就跑得輕鬆很多了。沿途經過大會供水站,也必停下來補充一下水份,有供應電解質飲料、香蕉或巧克力的,也不客氣地取食。我甚至索性連手錶也不看了,以免給自己壓力。忽然之間發覺,跑了多年的馬拉松,從來沒有如此的輕鬆、如此的享受;往年感覺上要捱很久才見到一個的里數牌子,今年好像很快的過了一個又一過。如果要說比較辛苦的,就只是終點前一公里的一段,因跑進了銅鑼灣的鬧市,兩旁都是夾道歡呼打氣的市民、數不清的攝影機鏡頭,所以不好意思跑得太慢,雙腳有點乏力的狀況下,也要加速。衡過終點時,看見計時器上的數字,有點驚訝,時間竟然比去年快了五分多鐘,以4小時55分完成。4小時55分的完成時間,當然是很慢,但跟當初無法完成賽事的估計相比,是喜出望外。


練得比往年少,卻取得比往年好的成績,對此結果,我也不會沾沾自喜。策略的改變,加上以前的「老本」,是部份原因,但今年天公造美,天氣良好,陰晴適中,氣溫偏暖,而且有風,對於怕冷不怕熱的我來說,十分有利,而事實上很多跑友,都因為天氣好,取得比往年好的成績。體育運動,並無不勞而獲之事,馬拉松要取得好成績,始終需要付出刻苦的努力。當因為種種條件所限,無法作出足夠的準備時,有人採取放棄,有人會盡力而為。盡力而為,不是不好,但萬一對自己的能力估計稍有差誤,力盡之時,原來還未到達終點,便前功盡廢了。想深一層,放棄與盡力之間,其實也有一個中庸之道,就是繼續參與,但以平常心待之,輕鬆面對,順其自然,符合養生之道,也可能會有意外收獲。





-----------------------------
(1) 天冇眼:粵語。老天爺瞎了眼、沒有天理的意思。

 
 


<此相片(局部)轉貼自KSDown的馬拉松相集 http://www.fotop.net/ksdown/2009m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