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03, 2009

香港創意教育=藝術教育邊緣化?

 
記得小時候,學校每星期有一節美術課,那是我最喜歡的課,因為不用讀書考試,而且又是展示我長處的機會 - 耐性和小聰明 - 的時候。老師要求的,是模仿為主,而非創意,只要肯坐下來用心畫、慢慢做,不難討得老師的稱讚。

升上中學後,第一年仍然有美術課,老師不再只是要求模仿臨摹,而是開始要求我們自己創作,出一條題目,選一種媒體,自由發揮。只可惜從中二開始,為了為將要接踵而來的公開考試作準備,美術這些「消閒」的科目,從此在課程中消失。回想起來,自己的性格缺乏創意,只識循規蹈矩,也許就是拜當時的教育制度所賜。

人不只是社會中的生產機械,培養創意思維、建構個性,應該是教育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份,藝術教育較能體現創意,而藝術教育對培養創意思維和人格成長,都有肯定性的成效,美育更是需要長時間來培養。香港一向是個急功近利的社會,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被稱為「填鴨教育」,目的只為最快最有效地為將來工作和前途作準備,既然香港需求的是金融、製造和服務業的人材,不需要創意,沒有藝術課,是理想當然的事。

近年與鄰近地區間的激烈競爭,刻板式的生產工序和運作,你做得到的,人家比你做得更快更好更低成本,唯有不斷推出新的意念和創作,讓人家一時無法追上,才是取勝之道,這使社會以及政府,開始意識到發展創意工業的重要性,要發展創意工業,就需要具創意的人材,於是教育方針上亦開始轉變。只可惜,新的教育概念,仍是朝著「職業培訓」的方向,而非人的培養。

最近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在整個小學及初中階段,所有學生均應有機會享有八個學習領域中的學習經驗,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科學、科技、社會人文、藝術及體育教育。但新的高中課程結構,就變成了以「中、英、數、通識」4科為必修科,再加選修2至3科,剩餘的學習時間,才會學生提供「其他學習經歷」,即德育及公民教育、就業有關、社區服務、體育、藝術等項目。藝術教育,繼續被邊緣化。

社會所需要的具創意的人材,又從何而來呢?根據教統局的構思,在另一方面,新高中課程的框架,亦把選修科目分為「文法」與「職業導向」範疇的限制,學校亦會以此分類,創意與藝術教育,會與文法中學分家。未來的學生要選修「藝術及媒體」和「設計」等科目,只能轉投強調實用技能的高中學院或專業學院。

不過大家都知道,「職業導向」學校的學生,毋須應考「香港中學文憑」公開試,教統局打算開設「應用學習文憑」,不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在製造標籤效應,所謂創意教育,其實已經淪為職業培訓,試問家長又怎會願意把子女送入被標籤「低人一等」的學校。這種短視與功利的意識形態,正是香港人一向的特色,不單進一步影響香港的教育,亦影響未來一代人的價值觀;具創意的人材,被歸入「二等人材」,亦會窒息創意工業的發展。




今天在中央圖書館,參觀了一個名為「再思 生.活」的聯校視覺藝術展,同時舉行的,還有皇仁書院和舊生會中學的聯校美術展。展覽中的視覺藝術作品,形式亦多樣化,中學生們透過繪畫、雕塑、新媒體、中國書法及設計等不同的創作媒介,表達意念。中學生的藝術創作和製作技巧,可能有限,但創作的意念,卻不墨守成規,故展覽中不乏精彩的作品。

藝術教育對培養創意思維、建構個性的重要性,教育界中人當然知道,只是礙於制度所限,也只能盡力而為,部分中學開設高中美術與設計科,讓同學可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與需要,接受延續性的藝術教育,聯校視覺藝術展中,亦讓我們看到一些可喜的成果。只可惜,新高中課程強調「中、英、數、通識」加 2至3個選修科,不少目前開設高中藝術計科的學校,將不能再提供視覺藝術的選修科,同學們亦會因此喪失了選修的權利。





<作品拍攝自「再思 生.活」聯校視覺藝術展及皇仁書院和舊生會中學聯校美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