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9, 2009

美,是一種心情 - 從網頁設計到羅浮宮


很多網友都擁有自己的個人網頁,不少更是從設計到建造,都由網主自已一手包辦。現時已有不少現成的建造網頁的軟件工具可用,要建造一個網頁,也不是什麼難事,不過在設計版面時,如果網主對網頁的視覺效果有更高要求,還得看看本身在設計方面的功力。商業機構、社團、公共機關等團體的網頁,如果預算許可的話,都會找專業的網頁設計公司代勞,因為在這個幾乎是全民上網的年代,網頁是虛擬世界中的門面,關乎到團體的形象和聲譽,絕不能馬虎。

網頁瀏覽者在打開主頁的任何功能之前,首先接觸到的,是版面的視覺效果,所以這個第一印象,甚為重要,要看網頁計者的功力,很多時就看主頁。作為網頁設計者,當然需要有網頁編寫語言和軟件方面的認識,除此之外,跟一般的平面設計,其實分別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從事著藝術的創作。有些網主喜歡經常轉換自己網頁的版面設計,是心情的反映,也希望不斷帶來新鮮感,但有時卻不一定討好,因為作為「用戶」的瀏覽者,會有自己的瀏覽習慣和喜好,版面轉換得太大、太頻繁,經常要重新適應,會直接影響瀏覽的興致。不過既然是私人的網頁,就不一定要跟隨用戶的需求,可以更加隨心所欲,版面的設計,在視覺效果的層面來說,也更接近純粹的藝術創作了。當創作者投入了靈感與技法的碰撞之中時,當創作者可以從自己作品中獲得最大滿足時,大概也不會在乎境界的高低,或他人的評論了。我在瀏覽這些網頁時,通常會自動調整,把它們當做藝術創作來欣賞。

在一本介紹網頁設計的書中,看到一段關於羅浮宮官方網站的評價。幾位設計師,在談到巴黎羅浮宮的主頁設計時,得出了南轅北轍的結論:一位設計師認為那是網頁設計中可遇不可求的經典之作,另一位卻批評那是他看過的網頁設計之中最平庸、最難用的設計之一。大家爭論不休之際,他們之中一位資歷頗深的前輩設計大師,說出了這樣一段話:「美的境界有三種,第一種是震撼人心的美,艾菲爾鐵塔和尼亞加拉大瀑布,是表表者;第二種是平靜恬淡的美,例如蘇州園林和工筆花鳥畫;第三種是超凡脫俗的美,這個境界最難達到,因為介乎於美與不美之間,也最不易為常人所理解。古今往來,就只有杜甫的詩、畢卡索的畫、卡卡夫的小說等少數藝術作品,曾經達到這樣的境界。」他的結論是:「巴黎羅浮宮網站的首頁設備,正好是處於第二和第三種境界之間,具備了寧靜淡薄的基礎,但又沒有昇華到卓爾不群的高度,所以它能讓不同人留下大不相同的視覺印象。」

這位大師的美學觀點,我未能徹底悟透,也許是大師故作高深,但我相信是自己資質水平的問題,所以我只能理解為:「美,是一種追求;美,更是一種心情」。人對美的感覺,與生俱來,每個人的感覺,本來就有不同,不一定都能準確地表達,也會隨心情改變,但對美的事物的讚賞和追求,人皆有之。美的感覺,既然是主觀的,就不必拘泥於跟他人感覺的異同,也毋需比較藝術修養的高低。

多年前在愛爾蘭求學時,曾三次到訪巴黎,每次都會抽時候到羅浮宮參觀,其中一次,更是連續兩天都在宮中留連。貴為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羅浮宮,珍藏著無數的文化和藝術的瑰寶,就算是走馬看花,也無法在一兩天內參觀完。看得累了,就坐下來歇一會,有時會跟其他遊客閒聊起來,聽到他們對羅浮宮的意見。記得有一位來自台灣的旅客,高度評價展出的藝術瑰寶,也讚賞簡潔寬敞的陳列方式,原來他在兩年前到巴黎出差時,也曾到訪過羅浮宮,那次只是匆匆的一遊,但當時的感覺,卻是「佈置殘舊,展品分散,也不算太吸引」,還問我博物館最近是否進行過裝修呢。心情不同,對美的感受也不同,實物如是,網頁也如是。
















< 圖片轉貼自羅浮宮官方網頁http://www.louvre.fr >

Saturday, June 13, 2009

上一節商業道德的課

哈佛大學的M.B.A.(工商管理碩士,也簡稱「工管」碩士)學位的名氣,一向是世界數一數二的。最近有兩段相關的新聞,看似無關痛癢,其實頗值得深思。一是哈佛大學今年有超過一半的應屆工管碩士畢業生,簽下了一個共同誓約,The MBA Oath - Responsible Value Creation,承諾工管人應該遵守「創造價值,要合乎道德,兼顧社會責任」(create value responsibly and ethically)的信念,簡單地說,就是要「取之有道」。第二件是,根據浸會大學商學院張仁良教授的了解,原來世界各地的商學院,幾乎是沒有一間是重視商業道德的教育的。

哈佛大學應屆的工管碩士畢業生,有接近九百人,這些將要成為、或者已經是商界的精英,將左右社會經濟的大局,只有不夠一半人願意承諾會「取之有道」,雖然簽下了這一紙誓約,也不一定保證都會實踐,但連沒有約束力的承諾,也懶得理會,是否說明了些什麼?

大學商學院的課程,也不是完全沒有顧及商業道德的教育,少數的商學院會,也設有商業道德課,不過都只屬可有可無的選修課,點綴點綴而已,重視商業道德的學院文化,如鳳毛麟角。有朋友聽了,覺得不可思議,不過我卻有不同的看法,道德教育,本來就應該從小做起,都已經是成年人了,才開始教他們應該有良好道德,是否也太遲了。

商業課程,教授的是賺錢技術,如何提升營業額,如何推高盈利和股價,如何為股東賺盡每分每毫,良好的企業管治和社會責任,都只是陪襯而已。中國俗語說「無奸不商」,越奸詐的商人,賺的錢越多,美其名是「財技」,其實是合法欺詐。老實的人絕對不宜營商,否則只能賺到蠅頭小利,甚至會虧本收場。聽來很消極,卻是中國人老掉牙的生活智慧。有人會說,很多成功的商人,都不是學院派出身,教育水平不高,因此道德水平也很一般。我並不同意教育和道德水平有必然的關係,君不見近期「雷曼兄弟」迷你債券等的事件中,最奸詐和貪婪的,大都是教育水平最高的人,騙術也最高明;無視剝削童工、設法削盡員工福利、製造生態災難的,不少由商業精英管理的跨國企業,一樣榜上有名。毒奶粉案、馬多夫案、可口可樂裝瓶童工案等等,可以隨手拈來。


「社會責任」、「企業良心」,都是近年來經常聽到的名詞,出現的場合,少數是對一些商業機構的讚揚,更多的是對財團企業的呼籲。有責任,有良心,本來做人的基本操守,如今卻是稀有品種,值得大大表揚的事。哈佛誓約中提出的「身體力行,把工商管理發展成為專業,讓管理人員以其專業、獨立和領導才能,贏取遵重」(to transform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into a true profession, one in which MBAs are respected for their integrity, professionalism, and leadership)的長期目標,「促進工商管理的專業發展,亦不忘貢獻社會;注重管理專業表現的同時,也要重視社會責住、道德操守和誠信」的誓言,就是要求畢業生們「發財立品」,不是要他們拒絕高薪,只是希望他們也會思考賺錢的方法和手段是否適當,不只是考慮如何賺得多,重建公眾的信心和尊重。


華人的社會,對商業道德的看法,似乎很負面,雖則深惡痛絕,卻又無奈地接受「無奸不商」作為人的劣根性的必然性,反而在西社會中,經過一連串的金融風暴後,開始越來越關心商業機構對社會、僱員和環境的影響。被譽為現代MBA發源地、著名的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早在五年前已經開始設立商業道德課,起初只是兩位教授,現時已增至七位。在學院文化比較接近西方的香港,雖然遲了一些,浸會大學亦會在明年開設商業道德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必修課程。雖然我覺得,在大學才開始道德教育,已經是太遲,但我也相信,校方希望灌輸的,也不只是單純的道德說教。基本操守,其實人人都知道,反而是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就不是一般人能輕易分辨,需要向學生說清楚;如何處理這些地雷,如何向老闆說不,如何追求平衡和可持續的發展,也是需要學習的新知識。至於該做不該做,就只能由學生自己判斷了。

只不過,現代商業社會,依然笑貧不笑娼;企業員工的花紅發放、升職加薪的準則,營業額仍然是唯一的指標;大學商科學院的名氣榜排位,也繼續只會以畢業生的薪酬水平來量度。讓學生們學點操守道德、良心責任,總好過什麼都不做。


參考網址:
http://mbaoath.org/

<哈佛大學圖書館圖片及漫畫,轉貼自網上>


.